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

ID:37521947

大小:23.0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4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_第1页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_第2页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_第3页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_第4页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着眼文本解读 立足常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年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学科类别:小学语文论文题目:着眼文本解读立足常规教学作者姓名:周令作者单位:汨罗市罗城学校专业职称:小学高级通讯地址:汨罗市罗城学校邮编:414400联系电话:13575045222电子邮箱:794391855@qq.com9着眼文本解读立足常规教学关键词:文本解读、常规教学。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那么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如何,就成为决定其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语文

2、教师解读文本的基本功如今正在日趋萎缩。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这样分析造成教师文本解读功能低下的原因的:一是至今势头不减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师在沉重的考试压力下不得不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考试,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二是现在教学辅助资料太多,教师手边有“教参”,网上有现成的教案、学案、课件,一切都“配套成龙”地摆在那儿,只要“拿来”就是,以至现在的语文教师备课时已经离不开“教参”和网络,大部分教师几乎不会赤手空拳地解读文本了。由此,着眼文本解读,立足常规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一、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一)解读课标和教材。1

3、.领会课标的理念。2.理解教材的体系。3.掌握单元的目标。(二)解读人物和背景文本解读要首先关注人:写文章的人和文中写到的人如果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1)作者的生平介绍。9(2)写作的时代背景。(3)作家的其他文章。(4)作家对写作意图的阐述。(5)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论。二、文本解读的态度:1.俯视前一段时间,《狼牙山五壮士》几乎被拿下小学语文教材。后来,因为五壮士之一、硕果仅存的葛

4、振林的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掀起了关于革命传统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大讨论,《狼牙山五壮士》才又回到教材中。为什么教材编者要去掉这篇课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反映这篇课文不好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诸如这样的问题:五壮士为什么跳崖?为什么不投降?教师觉得不好回答,因此纷纷建议删除这篇课文。也许着篇课文真的很难上,但是,也不至于不能上。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的把握。首先,我想提请大家关注教学的主体。除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教师是施教的主体,作者是创作的主体,编辑是编辑的主体,国家意志是教育目标设定的主体。所以,但我们高呼

5、“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教学仅仅是为了学生发展吗?我们是为了培养国家公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然后,我们来看课文。五壮士为什么跳崖?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弹尽粮绝,陷入重围,无路可走。不跳崖,只有被俘虏。在跳崖、被俘和投降之间选择,五壮士毫不犹豫,选择了跳崖。他们清醒地知道:被俘,无异于把自己交给敌人,受尽苦难和屈辱;投降就是屈服、认输、示弱、低头。被俘和投降都会丧失人的尊严,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生命死宝贵的,但是做奴隶、猪狗不如的活着,生不如死。这种特殊的时候,选择跳崖,丧失的是生命,保持了民族的气节和

6、尊严。因此,跳下去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9假如学生提出“是否允许投降”这样的问题,教师也不必回避。首先,投降和叛变有区别。投降仅仅是丧失个人和国家的尊严,而叛变则是出卖国家利益。美国的将军允许士兵在无法取胜和逃脱的情况下投降,当然是基于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考虑。但是,许多时候,会有一些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如果人人都打不过就投降,那么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那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任何国家,都有敢于牺牲,为国家民族利益而贡献生命的英雄人物。所以,那种认为美国人提倡投降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假设林肯总统愿意投降屈服,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了。因

7、此,教师应当广泛读书,深入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很多教学中的问题,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理解、把握、运用的问题。还有,教师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应当回避,而要勇敢面对,那既是教师的责任,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2.仰视:死抠课文迷信权威顶礼膜拜3.平视:我十分欣赏闫学老师一改语文教师及课文作者顶礼膜拜的“仰视”态度,转而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平视文本和作家,文本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直言不讳。比如解读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时,一开头就针对文本结尾的那句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坦率地指出:“我试图站在冯骥才先生

8、的角度,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美好的境界,我也我试图站在小鸟的角度,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美好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无论我站在谁的角度,最终都没能看出这个境界的美好”;“无论这个笼子是如何舒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