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

ID:37540992

大小:9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24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第一课时一、考查方向: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

2、、色彩、境界、情味等)二、解题格式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1)诗眼类答题:提问方式:①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②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①点出诗眼,并释义。②紧扣诗眼,解释句意。③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④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例如1:孤雁杜甫孤雁不

3、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明确:①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②“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③“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④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例如2: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

4、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①“诗眼”分别是“咽”、“冷”。“咽”即呜咽之意,“冷”即阴冷之意。②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④表

5、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2)关键词类答题: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答题步骤:①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②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③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例如:夜归(宋·周密)夜深归客倚筇(qiónɡ)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ɡ)。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①倚筇:扶杖。②燐:燐火,俗称鬼火。③萤:萤火。④土

6、塍:田埂。提问:“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明确:①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②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③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第二课时一、炼字类答题:诗歌的炼字应注意:1、动词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

7、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解答分析:1、关照动词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明确: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裂开,隔开。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动态感极强,在诗人笔下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它们的沉浮。明星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写出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2、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

8、词)例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明确: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细雨伴随着和风到来。且写出了春雨润物的默默之情。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明确:忽:不经意,恰巧碰到之意。少妇梳妆打扮后,兴冲冲登翠楼赏春景。突闯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将这种情绪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