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

ID:37599871

大小:630.81 KB

页数:84页

时间:2019-05-12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_第1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_第2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_第3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_第4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 与校本教研三要点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教授666888938@sohu.com1一、重建教学文化二、变革学习方式三、实施有效教学第一专题 教学改革三要点2拓宽教学改革的视野提升教学改革的高度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度构建教学改革的机制一、重建教学文化3从课堂教学的层次(深度)来理解:教学方法(途径、手段)教学方式(策略、模式)教学范式教学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怎么理解教学文化?外在、表层、显性内在、深层、隐性4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外因来理

2、解:课堂教学文化不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但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具体、感性、实在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的“土壤”,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5从课堂教学的范围(广度)来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无所不包的概念: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6本专题着重从教学层次维度来理解教学文化:广义的课堂教学文化包括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一切要素。物质层面的课堂教学文化——教室文化制度层面的课堂教学文化——纪律文化精神层面的课堂教学文化——价值观思

3、维方式生态环境精神生活7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维方式看作是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第一,文化的内核之一:思维方式(怎么思考问题)8从教学论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教师认识教学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也决定了他们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深度)、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9当前,思维方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立化的思维方式、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单一的思维方式、封闭性的思维方式。课程改革和推进需要确立哪些思维方式?10思维方

4、式:对立思维方式走向关系思维方式两极对立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分析事物,往往容易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事物置于互不相容的两极,其结果就是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从而影响相关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11对立思维表现在:将本来只是对举且应该互容共生的目标对立起来。比如,将知识获得结果与知识获得过程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强调知识获得过程,结果本身就变得不重要了;12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主张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就完全

5、失去意义了;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被悬置,等等。13在这种对立中,新课程被简单化、形式化、标签化。部分新课程实施活动在“形”上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但“神”失了,丰富与深刻的新课程理念在一些看起来热闹、活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变得干瘪、肤浅甚至变形。(雷晓云,王英“走出对立思维实现思维创新”,《中小学教育》2005/8)我们一定要改变相互隔裂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立一种关系的、整体优化的思维方式。14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所要确立的关系思维:1.新与

6、旧2.变与不变3.创新与继承151.新与旧以新带新以新纳旧(旧中合理、有意义的成份)、改旧以旧引新(新旧的相对性)、推新以旧改旧162.变与不变突变与渐变量变与质变形式变与实质变(现象与本质)文化变革新课程是一场文化性的改革,它试图从文化的根基上重塑中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文化的变革常常是内隐的、静悄悄的和缓慢的,但其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173.创新与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改革是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对立思维:看不到课程改革中继承的一面,把创新绝对化看不到课程改革中创新的一面,把继承绝对化1

7、8思维方式: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从本本出发)走向生成性思维方式(从实际出发)所谓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是“近代思维方式的统称,它是一种先在地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人的本质、事物的本质都是先在设定的,事物过程的本质在事物过程之先,在事物过程之外被先在的设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是先在地、在活动之前就设定了。19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方式①决定论(因果性)互动性②预设性生成性③确定性情境性20思维方式: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简单思维的特点:①一元多元②抽象单一丰富多变教学实践是丰富多

8、彩、富于变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却过于抽象和单一,用后者去框定前者,就仿佛用利刃割去实践身上的血与肉,独留其骨骼一般,看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实际上,此时的教学实践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按照研究者的理性所设计的,井井有条的人造存在。这种做法反映了布迪厄(p.Bourdieu)所说的“学者的谬误”,即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吴德芳:从为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