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语文组团队研修比赛用

《事物》语文组团队研修比赛用

ID:37656266

大小:3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7

《事物》语文组团队研修比赛用_第1页
《事物》语文组团队研修比赛用_第2页
资源描述:

《《事物》语文组团队研修比赛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遵循议论文文体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团队研修――柳州市第三十中学团队研修报告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下午好!我们是来自三十中的语文研修团队,充满活力的团队成员有黄贞贞、陈超、蒙慧、饶莉红、高小芸、刘虹。我们团队研讨的课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下面我们将从主题研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研磨过程四个方面作团队研修汇报。一、主题研制语文课标强调:7-9年级的学生应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使七年级学生有兴趣地读懂

2、议论文,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我们把这次团队研修的主题定为:遵循议论文文体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二、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作品,曾被选入苏教版、人教版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坚信自己也拥有创造力,努力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是苏教版教材编者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教学目标设定为:1.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2.学习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三、学情分析这是七年级学生在初中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我们通过统计平时的考试答题情况,几次试教的效果,学生访谈的形式调查发现: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等五篇议论文,初步了解了议论文有观点和事例,并从中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教育,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篇章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理不清文章的思路,阅读议论文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元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四、研磨过程经过研讨,我们确立了

4、研磨思路:“研读教材”--“目标定位”--“环节设计”--“有效落实”在磨课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研磨思路的四个要素来挖掘资源、设计环节、整合优化、落实目标。一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全体成员集中研读语文课标中有关议论文的相关内容,互相交流对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内容的理解、讨论教学设计的想法和建议,各抒己见,最后综合大家意见和建议,先由我初拟个人的教学设计。黄贞贞:在备课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学习议论文应该先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在第一次试教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教学环节。接着问题来了,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

5、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枯燥的文体知识讲解学习兴趣不高,我很郁闷,七年级的议论文究竟应该怎样上? 饶莉红:我们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明确了教材编排者的意图,文体知识该不该说呢?当然要提了,但我认为不适宜单独拎出来说,只要让学生简单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就足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就可以了。 现在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只要我们把握好学情与文本,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能做到一课一得,就很好了。于是我们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以看视频谈感受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小组传球”的活动结束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于是我们决定用这个方案进行

6、第二次试教。二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黄贞贞:方案改进后的第二次试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小组传球”环节,学生们热烈讨论,踊跃尝试,我心里很高兴,但又发现学生只对课堂活动感兴趣,而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对文本的理解很粗浅,并没有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还要再改进。高小芸:我们通过再次深入研读课标,认识到七年级学生阅读议论文,不仅是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区分观点与材料,还应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课堂活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还是不能忽略的。

7、因此我们决定还是要围绕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紧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文结构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朗读1—3自然段,找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提出的问题。再通过深入研读4—8自然段,分析了“约翰古登贝尔发明印刷机、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尔发明对战型乒乓球游戏”的两个例子,认识了作者是如何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为了避免课堂的沉闷,我们设计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课堂辩论环节,让学生收集能够支撑自己论点的事例,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创造性思维

8、带来的乐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朗读课文,重点分析“推敲”“锲而不舍”等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