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ID:37693310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古代文学论文_第1页
古代文学论文_第2页
古代文学论文_第3页
古代文学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柳永与周邦彦慢词的结构艺术的比较姓名:彭秀志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指的是诗歌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词最兴盛的时代是宋朝,而元代戏曲和散曲到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在本篇论文中暂不谈唐诗和元曲,而主要来谈谈宋词。说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及宋代的两位大词人柳永和周邦彦。这是两位在词的发展史上贡献极大,影响颇深的里程碑式的词人。.两人都是知音识曲的风流才子,因为其词的协律、言情,词风婉约,后人多以"柳、周"并称,视为一派词人。但是词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的体性上的雅、俗之争,又使后人把他们截然分作代表俗雅两种对立风格的词家,二人在封建正统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悬殊.二人词之间的这种相似与

2、不同,值得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我在这里主要对他们慢词的结构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出生于世代官宦人家,多次科举考试失利后,曾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  虽然柳永在官场上的地位低微,但在词史的发展上却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柳永是一个专业的词人,倚声填词是他毕生精力之所注,他不经意的一推,就把词的发展向前推了一大步.柳永之前的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题诗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首。到了宋代,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稍晚的张先,宴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

3、,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评分秋色,齐头并进。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表现力,能把小令难以表达的复杂内容,曲折尽致的表达出来,而这也是为大家所能普遍接受,很快成为词的主流的原因。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周邦彦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

4、头》(明月几时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丑柳永·蔷薇谢后作》那样流传千古的慢词篇章。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就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以指出:“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指周邦彦)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下面就他们两人的慢词的结构艺术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一、柳词的结构特点:细密而妥溜清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细密而妥溜”是指词的章法结构而言的,“明白而家常”是指词的语言来说的。“细密”是说章法结构中句与句、片与片之间

5、的衔接绵密紧凑,“妥溜”是说上下句和上下片的承接没有任何痕迹,天衣无缝。如《八声甘州》:4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上片头两句用“对”字领起,勾画出词人登楼所见的暮秋傍晚的雨景,用“潇潇”来形容雨的大小,用“洒”来形容雨落下的样子,可见这是飘飘洒洒寒气阵阵的雨点。秋天当然不能“洗”,词人偏偏说天之“清”是暮雨洗耳恭听的结果,“洗”字用得十分别致、生动,把雨后秋空清朗明净的景象勾勒

6、得十分逼真。由“洒江天”逗出“洗清秋”。接着用“渐”字领起下三句,进一步描写眼前的景物变化。秋风越括越急,越来越寒,山河到处都显得萧索冷落,夕阳残辉在楼头不断晃动像是冻得发抖,身之所感目之所见无不凄凉。“渐霜风凄紧”在章法上回扣了“洒江天”,因为秋雨没有风就不会飘洒,同时这句又逗出了“残照当楼”,因为只有急风吹散阴云,才能使傍晚的太阳露出脸来,使得楼头有了“残照”,从这些地方可看出章法的细密。“是处”以下四句写足眼前景物,装点关河的花木都已凋残,美好景物都凄寒的秋风刮得干干净净,使人“触目愁肠断”。连长江水对这一切也很伤心,沉闷无语地向东流去。无情的长江也十分伤心,词人的伤心就在不言之

7、中了。换头处由景入情,上片秋江暮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本是词人登高所见,而下片换头处却说“不忍登高临远”,“不忍”在章法上是承上启下,在感情上则转折腾挪,委婉曲折。“登高临远”为的是望故乡,然而不仅看不到故乡的影子,映入眼帘的是萧疏的秋景,反而更引起急切的思乡之情。这自然使他产生“不忍”再在楼头眺望的感伤。既然对故乡如此依恋,那干嘛要轻率地离开呢?这引出了词人的自问自叹:“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检点自己近年来落拓江湖的行踪,免不了要自问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