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

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

ID:37728064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活动材料中谈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就课堂教学层面上而言,小学科学课程也如其它学科一样,对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研究,同样成为当前倍受关注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根据科学学科特征,活动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科学活动材料的使用与改进角度入手,涉足对有效教学的一番思考。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对材料的替

2、代组合与筛选改进的积极态度,因为这恰恰反映了一大批科学教师对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思考。对材料的“苛刻”追求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共性”。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在多次培训活动中指出“材料有时候就是课程”。对小学科学课而言,活动材料是课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活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为例,讨论关于材料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小学科学四上年级第二单元的《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围绕“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建构为核心。教学要做的事就是在充分挖掘已有

3、生活状况下形成的前概念基础上,试图让学生意识到非教育意义下的溶解概念存在的缺陷,在教学环境中不断能动地去修正和完善其内涵,使现象认识更进一步。教学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能否较快地让学生意识到原有概念的缺陷和完善新概念的需要。1、材料的组合:是否体现了活动的层次性?这一课中引入课堂的材料很多,沙子,食盐和面粉是三个重要的材料。其中,沙子和食盐是区分是否溶解的支撑性材料,而面粉则是一个深化性材料。如何组合并使用好这三种材料,把活动的层次性体现出来呢?设计A:按教材的规划,先出示沙子和食盐两种材料。通过上述两种材料

4、在水中的变化状况的观察,从而初步地建立起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即像沙子那样在水中沉淀下来了,是不溶解,而像食盐那样在水中慢慢不见了,是溶解。进而推出面粉,面粉的出现让上述对溶解描述概念,用以解释新现象受到局限。4设计B:将三种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猜测一下,哪种物质在水中会溶解,而哪种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进而让学生密切关注他们在水中的变化状况,并观察比较他们的在水中的情况。显然这儿让学生对三种物质的观察赋予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则分层次进行讨论,首先重点对沙子与食盐进行比较观察,然后对面

5、粉放入水中的现象描述之上,并作出是否溶解的判断。剖析:设计A的材料组合很注意层次,让认识在有层次的活动中,发生矛盾冲突。对已有认识产生矛盾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设计B的材料虽然是同时呈现,但交流过程中是分层进行。这是对于大容量教学内容中如何节约有限课堂时间的策略。两种组合在设计思想上来看,应该说大同小异。但就具体操作中来看,却大相径庭。设计B中的材料同时出现,因为交流过程中,面粉这一种动态变化的材料,杯底的沉淀会越来越多。对面粉是否溶解的判断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下一个过滤实验的开展显得没有必要了。2、材料

6、的呈现:是否建立在探究的需要之上?学生已经明确了食盐在水中能溶解,而面粉与沙子都不能在水中溶解。那么溶解了的食盐在一杯水中是怎么分布的呢?学生有的说,下半部分分布多,就像沙子一样一般落到底部,有的学生说中部比较多,还有的说上部比较多。究竟怎么样,我们需要验证,但因为食盐是无色的,溶解到水里,不能通过观察而直接看到它的分布状况。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可以溶解在水中且可以看清其充分溶解后分布状况的物质。这时高锰酸钾的出现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需要。这时材料的出现表现得很有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材料的出现往往控制着活动

7、的节奏。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前一种材料的使用,难以说明问题或者感到不满,只有当学生感到或者意识到这种困难进而引发为一种需要,下一个材料的出现才能体现其价值,由材料带动下一轮的探究活动才会体现其中更大的价值。再比如本课例中,有一位教师在对待面粉是否溶解的问题上,难以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确定其是否在水中是溶解了,而简单让面粉放在一边沉降一会儿,再判断其是否真的溶解了。这样的处理尚能接受,而接下去过滤器的出现未免有些突然。这位教师作了这样的引渡:刚才我们将三种物质都放入了水中,观察了他们在水中的变化,

8、现在能不能再从水中把它们分离出来。(随后呈现过滤装置)对上述一段话,虽然是一段过渡语,但再细想:为什么非要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分离出于怎样的需求。显然,这容易让学生成为一种被动要求和无目的操作。即使接下去的操作再好,也只不过是在操作层面上,对经历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大。3、材料的改进:是否更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当前小学科学课,对实验操作减少了不少以往实验“不知其所以然”的规范性要求。的确,笔者以为规范的未必是合理的。对于规范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