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

ID:37819849

大小:38.1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31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_第1页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_第2页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_第3页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_第4页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论试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嘉南學報第三十期330—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第330∼340頁,民國九十三年CHIA-NANANNUALBULLETINVOL.30,PP.330-340,2004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黃金榔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摘要人性論旨在探討人存在於世間的價值根源,如同天道論一樣,都是一個根源性的問題,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先掌握一個人的人性,中國學術史上對於人性範疇關注的探討,先秦諸子已經開始,並且取得良好的成績;先秦人性論誠為精彩而重要,漢儒人性論亦有可觀,漢儒除發展先秦人性論外,實在有其本身時代思想特點,代表這種時代思潮的,就是西漢的大儒

2、董仲舒;本文即嘗試探討董仲舒人性論有別於先秦特點,並論其得失,以見出其人性論在學術思想上承繼發展之關係。關鍵詞:董仲舒、陰陽五行說性、天人感應、善質非善名、性善、性惡、性情相與為一瞑前言人性論旨在探討人存在於世間的價值根源,如同天道論一樣,都是一個根源性的問題,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先掌握一個人的人性,中國學術史上對於人性範疇關注的探討,先秦諸子已經開始,並且取得良好的成績,如道、儒各家,特別是告子論性、孟子論性、荀子論性成為先秦學術中論人性精彩部分,為後人論人性提供了依據,近人徐復觀先生寫成(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可說是慧眼獨具的看到問題的重點,

3、他將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以人性論此一主題加以貫通,為今人提供了研究先秦思想的便利,唯徐先生該書重在先秦部分的探討,對漢儒人性論的發展雖有(兩漢思想史)書中加予著墨,但著墨程度還有發揮空間;先秦人性論誠為精彩而重要,漢儒人性論亦有可觀,漢儒除發展先秦人性論外,實在有其本身時代思想特點,漢儒重要的任務,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即氣性或才性來論人性,將先秦人性論從根源性問題探討,落實到現實層面上來理解,從而發展出異於先秦以德性說人性的特點,漢儒重政治現實之運用,相對的內省的工作致力較少,因此先秦道家思想至漢代變成道術,先秦儒家思想至漢代變為儒術運用一般,

4、所謂道術、儒術無非是政治現實之實際運用;代表這種時代思潮的,就是西漢的大儒董仲舒;本文即嘗試探討董仲舒人性論有別於先秦特點,並論其得失,以見出其人性論在學術思想上承繼發展之關係。黃金榔—331—董仲舒人性論之淵源人性論內含心、性、情、欲等之問題,先秦諸子各家對此一問題無不正視,就中儒、道、法等對人性看法有所不同,都對董仲舒人性論給予不等的啟示影響。下面舉重要代表性說法略加陳述。一、道家中老子、莊子人性之靜而純一考察道家老子、莊子論性言論中,大多隱而未發,沒有直接論及人性善惡問題,但是從老子莊(1)子書中論及道如說道法自然,及在道、德的關係論

5、述中,如「道生之,德蓄之」,諸語可以理解「德者,得也」,人有得於道即為德,顯露出對人性看法應為性是渾一,虛靜的,不分善惡的、如其主張道法自然一般,作為道的衍生物「德」即是「性」,是為素樸自然的、至真的、至足的;而對與德性相關係的情、欲心等命題的看法,老子、莊子的主張是無情的、忘情的,認為人能無情、(2)忘情,則能「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人有情欲,則為物累,只有「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3)(4),可見老莊「少私寡欲」「無知無欲」之態度;對於心的看法,以為心有兩個層面,一為成心,一為虛靜心,主張化去「成心」(齊物論)以成就「虛靜心」,老、莊

6、書中論心結合道來看,老莊以道的世界不可言說性,無形無名,無善惡、美醜之分,世俗世界始有美醜、善惡、是非之分,然此美醜、善惡、是非,種種名言、概念生成,是真實素樸的大道被人為破壞後的結果,是相對認知比較中形成的,當世俗世界的人執著於這些認知所形成的知見,就是所謂的「成心」「成見」,人有「成心」「成見」則造成人間社會紛擾、不安、對立、與衝突。因此棄絕世俗相對的是非、善惡、美醜的知見,並加以超越,則可達到泯是非、一美醜、無善惡的、無紛擾、無不安、無對立、與無衝突絕對境界,這即是老、莊所說的體道的的境界,體道必須有超越世俗物累的工夫方法,因此道家(

7、5)老、莊極為重視心的虛靜修養工夫,老子提出「無心」「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滌除玄覽(6)(7)」(十章)的方法,莊子提出「心齋」、「坐忘」、「虛一而靜」等方法,工夫通通落在心上來作,而不是重在性情上作工夫,足見「虛靜心」即是老、莊對治虛妄的成心,及由虛妄的心所引生出的紛擾的世間人事之中所提鍊出來的方法,由此我們說道家老莊在性、情的看法上是認為性是自然的,靜而渾一的,情欲為動而易受牽引而出的,工夫則落在心上作,成就收穫則落在性上。二、儒家孔、孟的人性論成聖成賢如何可能,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的依據是甚麼?這是所有儒家所關注的問題,也是儒家

8、特別是孔、孟一派論人性的價值所在。1.孔子論人性(8)孔子論人性見於《論語》中只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一語,這句話重在說明人稟賦雖有濃薄之分,但後天環境對人習染更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