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

ID:37828948

大小:399.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6-01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等)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3年考试说明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实词含义)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虚词用法及含义)10.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2、(断句)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简答)12.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翻译)考试题型及分值一、课内古文5册17篇二、补充课文三、名校联盟(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文言断句与翻译(四)文言文的分析与综合一轮复习使用资料◤高考文言文“实词五大现象”◢①一词多义②古今异义③偏义复词④词类活用⑤通假现象◤高考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3、、与、则、者、之。◤高考文言文“分析理解”◢①翻译②断句③简答特殊句式(翻译):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文言文阅读解题“三读法”①略读原文明大意即先粗略地默读原文一遍,接着借助最后一道试题初步明确:全文叙写了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②细读原文做试题即带着试题细读原文,边读表做题,要善于联系书本中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拿不准的暂且放过。③精读原文攻难题即对第二步细读还不能解决的难题,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心阅读,功克难点。第一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类

4、型一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这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词多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并且多个义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往往是由引申而形成的,在学习中要注意随时总结,不断积累。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在本句中是基本义。(2)祈父,予王之爪牙。“爪牙”在本句中是比喻义,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3)被发行吟泽畔。“畔”在本句中是引申义,“旁边”。(4)亲戚畔之。“畔”通“叛”,假借义,“背叛”

5、。见1、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3、亮见权于柴桑(《赤壁之战》)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5、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6、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7、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8、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9、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10、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11、军无见粮。(《史记》)► 类型二 词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

6、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1.词义扩大有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或非生物体的类似结构”,如“树皮”“书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

7、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好”则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

8、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移、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随堂练习: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先帝不以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