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ID:37963283

大小: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4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_第1页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_第2页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_第3页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行星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课程目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各圈层的特点。(2)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物质组成及主要特点。难点: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分,地球各圈层的特点。【主干知识梳理】(一)地球

2、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位置:位于界面以上。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3.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地幔分层:分为和。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地核分层:分为和。

3、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合作交流】1、除了地震波,人类还可以利用什么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2、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横波3、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读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4、,思考: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下什么位置时出现突然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几大圈层?试推测每层的物质状态?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互动探究】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物质状态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内核2.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圈层名称特征3、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外部圈层组成作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

5、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2.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岩石圈3.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4.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

6、,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6—8题。6.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7.该地可能位于()A.116ºE,40ºNB.90ºE,30ºNC.南极点D.经度180º,纬度0º8.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波A.横波B.纵波C.无法判别D.都有可能课后反

7、思这节内容是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后,继续介绍地球自身结构特点,该节也是后几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听课老师对我的评课,结合我自己对这堂课的认识,觉得在有的方面还比较满意,例如始终以学生为主,自身为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课堂结构紧凑合理,重难点突出,课程目标完成较好;问题设置恰到好处,知识点讲解深入;学与练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语言得当,思路清晰。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在讲解地震波时,个别问

8、题设置较难,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难以回答,造成冷场,阻碍了课堂进度;问题的视角不高,没有宏观把握教材,对全章的总结不够;对问题的分析缺乏一语中的的结论;对知识点之间的传承、过渡、转接还不够自然,没有铺垫,跳跃性较大;语速稍快,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有些地方喜欢重复啰嗦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骄不躁,努力借取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教学点评:一方面1.知识点讲解较透彻,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复习导入,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把握较好。3.善于运用实例讲解重难点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