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有理数

1.2.1有理数

ID:37987151

大小:33.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1.2.1有理数_第1页
1.2.1有理数_第2页
1.2.1有理数_第3页
资源描述:

《1.2.1有理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第一单元(章)第二课:课题名1.2.1有理数(第一课时)编号002课型新授备课人刘辉授课时间2016年9月2日课标要求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本堂课是在引入了负数和学习了运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基础上,将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并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既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也是后面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由于本堂课还初步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和分类的方法,所以本堂课不仅是发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主要通道,而且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的应用价值以及增强学生数

2、感的有效载体.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算术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的认识,不过同时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定势,这就容易与数的概念的扩充发生冲突.另外,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小,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对枯燥的数字不如具体事物感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弱,好奇、好动、好表现,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因此,他们更喜欢参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型,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有理数等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2)经历对有理

3、数的分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有理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资源应用教材教学过程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每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全体同学试着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每一位同学们在在黑板上任意写出1个数.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40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分类是数学中

4、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新课教学有理数概念;有数的分类。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

5、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画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例题讲解:任意写出10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

6、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板书设计1.2.1有理数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 正整数正分数 负整数负分数 有理数当堂检测1、教科书第10页练习.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

7、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2、习题1.21题作业布置A、练习册1-6;B、练习册1-6,9.教学反思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

8、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