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3

《重力》教案3

ID:37998044

大小:19.3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30

《重力》教案3_第1页
《重力》教案3_第2页
《重力》教案3_第3页
资源描述:

《《重力》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

2、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

3、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

4、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2、进行新课(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

5、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3)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

6、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7、3-4,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想想议议:看图7、3-5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

7、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