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发酵实验

丙酮酸发酵实验

ID:38020697

大小: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1

丙酮酸发酵实验_第1页
丙酮酸发酵实验_第2页
丙酮酸发酵实验_第3页
丙酮酸发酵实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丙酮酸发酵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丙酮酸发酵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掌握利用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原理,掌握丙酮酸、残糖和菌体浓度的测定方法和工艺操作。2.实验原理丙酮酸是机体代谢的中间产物,既处于糖酵解(EMP)途径的末端,又是连接EMP途径和TCA循环的关键产物,它可经多条途径生成乙醇、乳酸、草酰乙酸、丙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因此其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根据代谢控制育种和发酵原理,要想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丙酮酸,就必须进一步切断或更确切地说是减弱丙酮酸的进一步代谢支路,加速丙酮酸的合成速度,去除代谢产物的反馈阻遏或反馈抑制(图1)。葡萄糖甘油NA异亮氨酸,缬氨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B1B1ADHNAPDC乙醇NA乙醛乳酸丙酮酸NALDHAIDHPDC乙酸NAB1PdxACS乙酰辅酶A丙氨酸草酰乙酸Pdx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谷氨酸加速代谢流切断或减弱圈内为辅酶或辅基(NA表示烟酸,B1为硫胺素,Bio为生物素,Pdx为吡哆醇。图1丙酮酸的代谢途径及发酵机制3实验仪器与材料5L自动控制发酵罐TGL-16G台式高速离心机 75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00mL三角瓶HZQ-Q恒温振荡器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LRH-250A型生化培养箱SBA-40C型生物分析传感仪实验菌种:烟酸、硫氨酸、生物素和吡哆醇缺陷型的光滑球拟酵母(T

3、orulopsisglabrata)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30,蛋白胨10,KH2PO41,MgSO4·7H2O0.5,pH5.6,自来水1L。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80g/L,蛋白胨3g/L,硫酸铵5.9g/L,KH2PO41g/L,MgSO4·7H2O0.5g/L,烟酸8mg/L,盐酸硫胺素20µg/L,生物素10µg/L,盐酸吡哆醇0.5mg/L,金属离子母液5mL/L,pH5.6。金属离子母液:CaCL2·2H2O,2g,FeSO4·7H2O,2g;ZnCL2,5g,MnCL·4H2O,0.2g,CuSO4·5H2O,0

4、.5g,2mol/LHCL溶解后定溶至1L。4实验步骤与方法(1)种子培养取新鲜斜面菌种1环,接入50mL种子培养基(500mL锥形瓶)中,30℃,200r/min振荡培养20小时。(2)5L罐分批发酵实验①空消:空罐灭菌。②实消:将发酵培养基2.7L从进样口倒入5L发酵罐中,盖上盖子。检查发酵罐安装完好后,盖上灭菌罩,105℃灭菌15分钟。③校正:校正pH电极、溶氧电极(校正方法参考5L罐使用说明书)④接种与发酵:在接种圈的火焰保护下,将种子培养液300mL倒入发酵罐中,控制发酵温度30℃,pH为6.0,溶氧:0-12h通风60L/h,发

5、酵罐搅拌100r/min,12-72h停止通风和搅拌。自动流加8mol/LNaOH溶液控制发酵液pH为5.0±0.05,发酵过程产生的泡沫较多时,手动加入已灭菌的泡敌2-3滴即可迅速消泡,当残糖浓度低于5g/L时发酵结束。⑤测量:每隔4h取样,测菌体浓度、葡萄糖和丙酮酸浓度。在火焰下,按10%(v/v)接种量将种子接入发酵罐中,装液量3L,通风量1L/(L·min),发酵温度30℃,通过调节搅拌转速控制溶氧(DO):1-12h控制溶氧值为80~100%,12~控制溶氧值为70-80%。自动流加8mol/LNaOH溶液控制发酵液pH为5.0±

6、0.05,发酵过程产生的泡沫较多时,手动加入已灭菌的泡敌2-3滴即可迅速消泡,当残糖浓度低于5g/L时发酵结束。(3)分析方法①菌体干重的测定将含有4mL发酵液的塑料离心管置于台式离心机中,于10000r/min下离心5min,放于电热鼓风干燥箱80℃烘干至衡重,计算出细胞干重。上清液用于测定残糖浓度、丙酮酸浓度。②葡萄糖的测定用SBA-40C型生物传感仪检测。将离心后的上清夜稀释适当的倍数(100倍),用进样器吸取25μL进样。③丙酮酸的测定取10mL丙酮酸发酵液,离心(4000r/min,10mL)除去菌体,取5mL离心后的上清液至于5

7、00mL容量瓶中,再加入5mL0.01mol/L的硫酸溶液进行酸解,使有机酸游离出来,然后定容并取适量以0.45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即得到待测样液。采用反相色谱柱ODS-2HYPERSIL(250mm×4.6mm,5μm),以0.05mol/LNH4H2PO4(用H3PO4调pH2.6)作为流动相,在流速1mL/min,波长215nm下测定。5实验数据处理发酵培养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取样测定并记录,结果如下表。时间/h葡萄糖浓度/(g/L)菌体干重/(g/L)丙酮酸浓度/(g/L)048121620242832364044486结果与讨论(

8、1)按照上表给出的相应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表中数据为纵坐标绘图,分析各量的变化规律。(2)糖酸转化率(%):生成丙酮酸的克数与消耗葡萄糖克数之比的百分数。7.参考文献(1)高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