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

ID:38040273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_第1页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_第2页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_第3页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作者:温立波,王会格单位:阜新市妇幼保健院,辽宁阜新【关键词】子宫腺肉瘤诊断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最先由Clement于1974年命名,并指出它是子宫苗勒氏混合瘤一种少见的变异型,组织学上由良性腺体和肉瘤性间质构成,一般为低度恶性,但少数病例也有侵袭性和转移的倾向。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8岁,2年前查出子宫肌瘤;近2个月阴道分泌物增多,水样无味;月经量增多;伴腰酸。妇科检查:子宫口可见一4cm×3cm肿物,自宫颈管突出,圆形,表面光滑,子宫后位,稍大,质中,无压痛,活动良。  2病理

2、检查  大体观察:全子宫切除标本,9.5cm×7cm×5cm,宫颈长3.0cm,宫颈管扩张,肌壁厚3.0cm,肌壁内可见4个圆形肿物,直径0.8cm~3.0cm,境界清楚,灰白色,编织样。内膜厚0.2cm~0.4cm;子宫底部内膜部分破损,应为肿瘤附着部位。宫颈管突出之肿物,圆形,最大径4.0cm,硬度中等或稍软,中央见一囊腔,内有血性混浊液体,直径1.2cm,实性区呈灰白色。  镜下观察:肌壁内肿瘤为典型平滑肌瘤。宫颈口突出之肿瘤,表面被覆子宫内膜,呈增生期改变,并有大量浆细胞浸润;瘤体内含有较

3、多成熟平滑肌,其间灶性或片状分布有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主要集中分布在瘤体的中心部位。间质细胞分布具有典型的“生发层”,即在腺体周围的间叶成分细胞最为丰富,远离腺体处的间叶成分细胞较稀疏,形成套袖状改变。腺体周围的间质细胞生长相对活跃,分裂象也更为多见,6个/10HPF;间质对腺管形成挤压,使部分腺管变得不规则,向腔内突入形成乳头状结构。腺上皮细胞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层次增多,部分细胞核上移,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较细,因而核空,部分可见明显的核仁。免疫组化:ER(+)、PR(+)、Vimentin

4、(+),SMA(-),而其中的平滑肌成分为阳性。  病理诊断:子宫苗勒氏腺肉瘤,慢性子宫内膜炎,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 3讨论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多发于绝经后妇女,中位发病年龄58岁,异常阴道流血为其最常见的症状[1]。妇科检查最常见的发现是从宫颈外口脱出的组织。因而,有的会被误诊为宫颈或子宫内膜息肉。  发生部位绝大多数发生在子宫内膜,少部分可以发生在宫颈和子宫肌壁;大体多表现为突入腔内的息肉状或乳头状的肿块,一般为粉色、灰白色,个别为黄色;硬度可软可硬,亦可鱼肉样或橡皮样;有些病例可以看到囊状结构及坏死。组织学表现为良性

5、腺体和恶性的间质。但有时腺体也会伴有不典型增生。上皮成分可以为子宫内膜腺体,亦可为宫颈上皮、鳞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肉瘤成分多数为同质性,主要为内膜间质肉瘤、亦可为纤维肉瘤,或同其他多种成分的混合,如:横纹肌样成分[2]和软骨成分[2]。肉瘤成分很多病例因局部生长更为活跃而表现出围绕腺管的套袖状结构,腺管可因受压而变形。本例腺管周围区与总体分裂象计数的差异(6个/10HPF和3个/10HPF)反映出这方面的趋势。  苗勒氏腺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很少发生转移,大约1/4的病例术后复发,部位主要为阴道、盆腔和腹腔。我们研究了

6、病例资料后发现:核分裂象是最为重要的转移相关因素,2例发生血行转移的病例分裂象分别为40/10HPF和30/10HPF。【参考文献】  [1]RobboyAndersonRussell.女性生殖道病理学[M].回允中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74375.

  [2]仇晓菲,林建韶,张乃鑫,等.伴间质特殊分化的子宫腺肉瘤[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6(3):140142.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