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空城计 导学案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

ID:38044322

大小:7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4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_第1页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_第2页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_第3页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_第4页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13课、空城计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3课空城计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遇事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睿智风范。重点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诸葛亮形象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全文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它以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

2、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作者,号湖海散人,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的鼻祖。《三国演义》与____、____、____并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二、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蜀将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而去。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一)读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隐匿()言讫()无不骇然()旌旗()擅动()笑容可掬()麈尾()抚掌()远遁()言讫()2.

3、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3.挑战对手读课文。(二)译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解释重点词语蜂拥:失色:鹤氅:莫非:抚掌:骇然:走:遁:纶巾:言讫:止:擅动:妄行出入:掬:旁若无人:盖:3.翻译句子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译文:吾非行险,盖不得已而用之。译文: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译文:(三)析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按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例如:(1)精读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4、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2)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开端:(1)兵临西城发展:高潮:结局: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情势危急:魏兵来速快、气势盛;双方力量极其悬殊;一班文官尽皆失色。侧面描写。——()藏旗隐兵,大开城门,兵扮百姓,洒扫街道。突显“空”,让司马起疑。诸葛亮处乱不惊,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肯冒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就是例证。他多疑狡诈,自恃老谋深算,他的刚愎自用又使得他听不进劝告,最终中计。明写司马实写诸葛,诸葛亮的更胜一筹,真正

5、做到知己知彼,懂变通。以强衬强。——()孔明利用司马懿的“知彼”,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急中生智设下空城计,出其不意吓退司马。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为了表现人物特征,有时还进行侧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以及细节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

6、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小说不仅可以勾勒人物的轮廓,还可以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5诸葛亮的三笑:一笑:二笑:三笑:3.自学讨论,交流提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答:(2)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答:(3).文中哪位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从文中勾画出有关此人的衣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答:(4)请用简要的语言谈谈初读这篇课文的感想。

7、(5)精读课文的第3、第4、第5、第6自然段。①文中写了诸葛亮的三次笑,第一次是________的笑,第二次是________的笑,第三次是________的笑。②第3段中的“如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③第3段中司马懿为何笑而不信?答:④文中哪一个词语能体现诸葛亮临危不惧,偷窃镇定的风度?。答:⑤用一个短语分别概括第3、4段的内容____,第5、6段的内容____。⑥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由_笑_到_疑_再到_撤兵_。⑦用原文回答:A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_______

8、________C诸葛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