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ID:38052576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_第1页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_第2页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_第3页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关键词】脑卒中;健康教育;健康行为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将14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76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与护理,干预组除用常规内科治疗与护理外,开展健康教育及常规康复训练。评价两组患者在健康行为方面的差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0月~2010年4月脑卒中患者149例,其中脑出血56例,脑梗死93例。男85例,女64例,年龄40~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2、中脑卒中的诊断要点。1.2 方法:用方便抽样采集病例并分为干预组76例,对照组73例。具体方法如下:对照组行常规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治疗,结合一般的护理;干预组76例除常规治疗与护理外,开展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及常规康复训练。自行设计住院患者健康行为调查表,主要通过访谈法、电话采访和问卷调查法。从食盐的摄入、吸烟、饮酒、排便、服药依从性和疾病先兆的观察等六方面进行评分。采用Liker4级评分法,以"从不、有时、经常、常规"备选,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水平越高[1]。表1 健康行为评分标准1.3 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的①入院宣教:

3、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主动介绍住院的环境、设施及使用方法,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护士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②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是疾病恢复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患者的表情、行为态度或与家属的交流,了解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年龄、文化修养、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参与康复护理。③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本病的发病因素、诱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指导家属及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防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疾病复发。④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忌浓茶、咖啡、辛

4、辣刺激性食物,保证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等,加入纤维素如全麦面包和谷类产品,生的、没有剥皮的水果和蔬菜、土豆等。减少食盐量,中年以上适当补充钙,增加蔬菜、水果,控制体重,适当体育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劳逸适度,保持心理平衡。⑤康复知识教育:语言功能锻炼;肢体功能锻炼。⑥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口腔、皮肤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防治便秘。⑦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口服药物的剂量、方法及注意事项。⑧出院指导:让患者和家属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增强健康意识,积极发现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是完全脑卒中的"前身"[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5、惯,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容易诱发脑卒中病[2]。1.4 观察指标:采用Liker4级评分法,对两组的健康行为分值进行比较。计量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健康行为分值(20.73±2.23),对照组健康行为分值(15.06±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6,P<0.05)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3 讨论本组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患者的健康行为

6、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充分表明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控制了脑卒中的复发,提高了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这与谢亚莉,刘庆敏等观点一致的[3-4]。随着经济发展、不合理的饮食,运动的缺乏和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不断增加[5],这些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是一致的[6]。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能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使健康行为水平提高,疾病发作次数减少,同时干预组患者对认识疾病的要求增强,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 李雅琴,余

7、丽君,刘国英.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8(8):578.[2] 叶凤英,艾桂君,王晓华,等.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B):18.[3] 谢亚莉,应焱燕,王仁元,等.宁波市城区居民慢性病与健康相关行为关系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2002,11(1):91.[4] 刘庆敏,兰 莉,张典丰,等.哈尔滨市五种慢性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200,8(1):28.[5] 汤素琼.预防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J].国际护理杂志,2009,28(1):121.[6]

8、 傅善来,姚正鸣.论健康生活方式[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