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

ID:38107698

大小:1.42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_第1页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_第2页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_第3页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_第4页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_除_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1月语言研究Jan.,2010第30卷第1期StudiesinLanguageandLinguisticsVol.30No.1“除”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席嘉(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摘要:“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关键词:“除”类连词;“除非”条件句;历时

2、演化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10)01-0080-05“除”类连词包括“除”、“除非”、“除是”等,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一组词。①本文主要考察它们的产生、发展和使用情况。一“除”类连词的产生和发展1.1“除”类连词的来源与“除”作介词有关。介词“除”表示“除……外”,是将介词宾语“排除”;而“除”作连词,是将连接的内容“纳入”。连词“除”不是直接由介词“除”演化产生,而是经过了“除非”这一中间阶段;“除非”的演化又是由“非A不B”和“除A不B”两个句式融合引起的。[1]422吕叔湘说:“‘除

3、非’这个词大致是两个来由凑合而成:一是‘非’,即22.43的‘非……不……’的‘非’;一是‘除’,即18.92的‘除……外’的‘除’,但用于条件句。”“假如这个分析是对的,则‘除非’应该也是表示‘若无此条件即无此后果’的,后果小句里应有否定词和‘除非’相应。”胡丽珍、[2]234雷冬平认为“除非”是由“除……外”和“非……不……”叠套使用产生的,起初是介词性成分,后来演化为连词。以上意见都涉及“除”类连词的来源,我们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1.2“非A不B”句式唐代使用频率很高,其中“非”一般连接前项,相当于“若非”;连接后项的不只“不”,还可用其他

4、否定词,或者用反诘表否定。如:1)a非有别敕,不得差科。(李渊《申禁差科诏》)/非伊吕无以定祸乱。(李世民《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b对越两仪,非神物何以昌丕绪?(上官仪《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皮弁时俗废之久矣,非好古君子,谁能存之?(元结《与何员外书》)a组用“不”、“无”表示否定,b组用反诘表示否定,与“非”照应。这种句式一般可以理解为必要条件。如“非有别敕不得差科”可以理解为“只有有别敕才能差科”,“非神物何以昌丕绪”可以理解为“只有神物才能昌丕绪”。胡丽珍、雷冬平已指出,“非……不……”句式先秦产生,引例如“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

5、尽心上》),这例同样可理解为“民只有(有了)水和火才能生活”。据我们考察,先秦至六朝时期,汉语中一直没有必要条件连词,“非A不B”句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表示必要条件的主要方法。作者简介:席嘉,男,1954年生,甘肃泾川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语法。·80·“除”作介词唐代比较常见。与介词“除”语法意义相同的还有“除却”。当“后果小句”表示否定意义时,“除”、“除却”与表示否定的B项形成关联,与“非A不B”句式的语法意义接近。如:2)除醉无因破得愁。(白居易《东楼招客夜饮》)/除我无人与子同。(姚合《酬令狐郎中见寄》)/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

6、首》)/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周贺《春日山居寄友人》)“除醉无因破得愁”可以理解为“只有醉才破得愁”,“除我无人与子同”可以理解为“只有我才与你相同”。据我们统计,《全唐诗》中“除”作介词26例,“除却”作介接性成分46例,全部表示“除…外”的意思。在这72例介接性的“除”、“除却”中,与否定相关的共55例。一方面,“除A不B”句大量出现,并与“非A不B”具有比较接近的表示必要条件的句式意义;另一方面,“除A不B”和“非A不B”又有细微的差别:“非”在句式中表示A项不出现,“除”表示A项被排除。如“除醉无因破得愁”,隐含除“醉”外还有其他的解愁方

7、法,但只有“醉”解愁才有效;“除我无人与子同”隐含除“我”外还有其他的人,但只有我能与子同。这一隐含义是“非A不B”句式没有的。“非A不B”是个流行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的句式,它的“非A莫属”的比较强的语气又是“除A不B”所没有的。“除”“非”二字作用相近,因而能够组合在一起;两者的语用功能又有所不同,合在一起之后可以互补。这或许是介接性成分“除非”得以产生的原因。根据我们考察,《全唐文》、《全唐诗》“除非”组合共出现13次,其中“除非A不B”出现9次。①宣宗以前(9世纪上半叶)的7例“除非”,均用于“除非A不B”句。最早的例子如:3)除非物外者,谁就

8、此经过?(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自今已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