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概论考试

物探概论考试

ID:38125425

大小:1.14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8

物探概论考试_第1页
物探概论考试_第2页
物探概论考试_第3页
物探概论考试_第4页
物探概论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探概论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绪论1.物探概念。物理学原理、定量物理学方法,寻找勘探矿产&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2.原理。物理差异→物理场变化→数据的获取、解释→地质问题3.物探可以解决的问题。地质体形状、产状、物性参数4.物探应用条件。差异、规模、干扰。5.物探与地质方法差异。①原理——地质,场异常②基础——地质理论,地球物理场③方法——直接、间接6.物探局限型。相对于三个条件重力勘探1.重力勘探概念。利用……差异,引起……场变化,以查明……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2.原理。密度分布不均引起场变,由于地质相关,反解。3.决定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矿物、孔隙

2、、含水量、压力4.重力异常。密度不均引起变化或与围岩差异引起变化。5.重力异常一起条件。横向密度差6.重力勘探条件。同前7.剩余密度。差值8.重力异常计算。1地形校正,总为正;2中间层校正,去掉大地水准面以上的物质;3高度校正。后两者合成布拉格校正。4正常场(纬度)校正:纬度不同引起。5区域校正:大异常与小异常分开。9.重力异常图。重力梯度带:密集平行等值线。反应垂直、倾斜断层,断层带,破碎带。10.简单几何体重力差异。球,圆柱,铅垂台阶☆,倾斜台阶☆(断层断向识别),11.叠加重力异常。分解,简单矢量分析。12.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

3、a)解析延拓概念,观测点的实测异常值换算到观测面周围的异常值。i.向上延拓:换算到上半空间某高度,消除局部,得到区域异常ii.向下延拓:下,压制深部,突出浅部13.高阶导数优点:①不同形状地质体导数具有不同特征②突出浅部压制深部。导数阶次越高分辨率越强。③可以分离相互接近,埋深不大的地质体异常分离。14.地质解释步骤:1资料分析、预处理2定性,确定原因及大致3定量,详细4结论展示——图示磁法勘探1.概念:同前2.磁异常:实测磁场与主磁场(正常磁场)差异。成因,地质构造被地磁场磁化,再次叠加3.地磁7要素☆:右图4.地球磁场概念,地球

4、周围磁力空间5.场源:磁化岩石矿体地质构造电法勘探1.概念:是利用导电性、介电性、导磁性、激发激化特性,………………2.应用范围:矿产、石油煤、工程地质、地下管线、建筑质量、深部构造。自然电场3.4.方法:电阻率法&电测深法5.电阻率的影响因素:1-6.岩矿石、层理、含水性、孔隙、温度、压力6.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右图7.均匀各向同性半无限空间☆:①地表水平②地表以上i.空气不导电③地表以下介质单一均匀各向同性8.点电源:供电电极<<观测点距离,可视为两点。9.点电源电势分布10.两异性点电源分布AB之间1/2-1/3可视为均匀电场1

5、1.视电阻率☆,不是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和地形的综合反映12.地电断面☆:按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的界限断面13.影响视电阻的因素☆:①电极装置与电极距,②测点位置,③电场有效作用范围与地质体电阻率④各地质体分布14.电阻率法的特点:①分支方法多,电剖面法,电测深法②装置类型多,中间梯度法(陡立高阻薄脉),联合剖面法(陡立低阻薄脉),复合对称四级法(浅部基岩起伏),电测深法(地电断面深度变化)。15.电剖面法:不变的供电极距,装置沿剖面滑动,逐点测量电阻值。探测一定深度的横向变化电测深法:同一测点,加大供电极距,增

6、加测量深度。测量同一点在垂向上的电性变化。16.联合剖面法:两个三级装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得到两条视电阻率曲线,交点为直立良导体,视为一个点电源电场。装置见下图。中间梯度法:供电电极间距AB极大,测量电极间距极小且放在MN见1/3处,测点位于MN之间,直立高阻薄脉,两个点电源电场。装置见下图。电测深法:不同深度的垂相电性差异。定义同上,装置下图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电测深法17.视电阻率曲线不对称反应倾斜,不同极距反应倾斜方向。中间梯度法视电阻率曲线,具有屏蔽效应。电测深法曲线的类型☆。两层:G(12),D(21);三层H(-1-),

7、K(-3-),A(123),Q(321)四层现123后234共八种,五层123,234,345,三个字母代表;2^(n-1)层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电测深法地震勘探1.定义: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通过人工震动产生地震波,用精密仪器记录各点的震动情况(地震波场),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岩层中的传播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及岩石的性质,以达到寻找矿产,工程勘探的目的。2.地震勘探的原理:地震波弹性波,岩层反弹,同时折射,地震子波双程旅行的信息,幅度,形状,研究界面埋深与岩性变化。3.地震波的类型:体波,横波、纵波面波,瑞力波、勒夫波4.地震波传播原

8、理惠更斯原理新波是原波震动产生的包络面费马原理时间最短叠加原理线性叠加互换原理震源与接收点,互换地震道相同5.地震中常数与定律斯奈尔定律(Snell’slaw)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的sin值与速度的比值等于透射角sin值与速度比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