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ID:38170229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1页
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2页
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3页
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4页
资源描述:

《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吸烟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者:熊德江【摘要】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烟民以约7%的速度迅猛增长,吸烟出现明显的低龄化和女性化。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为公从普遍认知,但吸烟人群意愿戒烟率偏低,成功戒烟率更低,其原因是吸烟是一种强烈的成瘾性行为[1],医疗措施对控烟策略作用十分有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有效的控烟手段之一。【关键词】烟草危害;成瘾行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烟草里约含4000种化学物质,有明确致癌作用的达40余种。人群中发病和死亡居前

2、4位的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均与烟草危害(吸烟与被动吸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控烟已成为全球政府及卫生组织十分重要的职责,国际性的控烟行动已具认知共识和法律环境。1我国吸烟人群现状目前全球吸烟者约13亿,我国占3.5亿,全球每年因烟草引起的死亡人数约300万,我国约占70万(到2050年,这组数据可能增加到1000万和200万)[2]。我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吸烟率在29.6-62.7%,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由22.4岁降为19.7岁,女性吸烟人数在快速增长,被动吸烟危害程度明显增加

3、。烟草危害已造成严重的健康损伤和卫生资源负担,是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吸烟的成瘾性问题一项调查表明:吸烟者知道烟草危害的占95%,但意愿戒烟者为50%,而成功戒烟者仅为5%[3],这也与吸烟所致的成瘾性医学和行为学研究结果一致。吸烟的成瘾性行为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涵盖心理和躯体方面的生理性依赖、心理性依赖、社会性依赖和戒断症状。烟草对机体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生理活动、智力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及戒断症状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要成功戒烟的难度很大。3吸烟行为

4、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3.1戒烟教育:通过成功的健康教育策略,在不同人群进行戒烟健康教育。向人群宣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吸烟行为已对公众和职业人群构成严重健康危害,形成吸烟歧视环境;人群吸烟率很高,其中男性约占50-60%,女性吸烟人数在快速增长,青少年吸烟人数增加迅猛,明确戒烟教育的重点人群;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重要危害因素;职业人群特别是接触生产性有害因素的吸烟工人,诱发职业病的风险提高4-8倍;坚决杜绝工作和公共场所吸烟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对青少年和妇女群体重

5、点加强吸烟与生长发育,智力和情绪,孕育和分娩,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隐性健康损害和恶性肿瘤,形象仪表和青春健康,成瘾性的严重后果,烟草与酒精及毒品,家庭成员之间的吸烟影响,社会价值观和职业适应力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营造知识层面,行政策略,宣传导向,公众行为,职业环境,人际交往,情感认同,群体融合,生活习惯,学习就业,生长发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健康共识和道德主流,形成吸烟歧视的社会环境,增强戒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戒烟的社会肯定和政策导向。3.2控烟立法:吸烟是社会公共问题,涉及公

6、众的健康权益和社会资源分配。通过立法建立社会屏障,保障公众健康是全球控烟必然趋势。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全国人大已经批准该公约在中国履行;1981年颁布《中学生守则》明令禁止青少年吸烟;1987年颁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1991年通过的《烟草专卖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1994年通过的《广告法》均有控烟条款和香烟广告的禁止性规定。3.3创建无烟环境:创建无烟环境可有效保护不吸者免受烟害影响,我国目前已经推行禁止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客运

7、交通和学校吸烟,特别注意到对妊娠妇女和儿童青少年的保护。3.4制定控烟规划:控烟工作艰巨而复杂,需要政府领导、社会各部门各行业阶层的广泛参与,健康教育必须要有政策支持,政策推行离不开健康促进。因地制宜的制定阶段性可行性控烟规划是一项重要的策略。3.5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活动3.5.1在医院、商场、厂区、社区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建立健康促进学校,营造“无烟单位”的集体荣誉和参与人员的自豪感,给予奖励和表彰。3.5.2充分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和传播方式,让“5.31世界无烟日”深入人心,政府领导和社会

8、精英参与大规模群众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动员人人参与控烟活动。3.5.3利用吸烟团体干预技术开展预防吸烟和控烟戒烟活动,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较密切的群体互动机制及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教育和行为指导学会劝阻吸烟或拒绝吸烟的方法,改变个人吸烟行为。3.5.4指导和帮助吸烟者戒烟是控烟策略的重要内容,需运用行为改变阶段理论等有关促进个体行为变化的理论和行为矫正技术,对吸烟者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其戒烟愿望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参考文献[1]任民主吸烟与健康[M].199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