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基因BRAC

易感基因BRAC

ID:38195773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易感基因BRAC_第1页
易感基因BRAC_第2页
易感基因BRAC_第3页
易感基因BRAC_第4页
资源描述:

《易感基因BRA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BRCA的结构和功能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属于肿瘤抑制基因,分为BRCA1和BRCA2两种,大部分遗传性乳腺癌和少量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与BRCA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BRCA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1,编码含186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20万道尔顿,是一种DNA结合蛋白。BRCA2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3q12,编码含341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4]。正常情况下在细胞周期S期和G2期中,BRCA1、BRCA2与Rad51(RNA聚合酶Ⅱ的组成部分)分布于细胞核周边组成复合体,共同参与受损DNA的修复[4~6]。  BRCA1蛋白质有3个

2、重要的与DNA修复相关的结构域:N端的锌指结构域,即DNA结合区域;C端的BRCT基序;中间部位的Rad51结合区。三者任一区域发生突变,都会导致BRCA1的DNA修复功能障碍。BRCA2则主要具有Rad51结合区域。BRCA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DNA损伤修复、细胞生长与凋亡及转录活化与抑制等多种生物学途径都起重要作用[4~7]。BRCA1基因突变妇女45岁时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50%,其一生的危险性为85%。在70岁之前患第2原发乳腺癌的危险性为65%,但与男性乳腺癌无关。BRCA1基因突变也增加卵巢癌的危险性,但限于较小的范围[8~10]。  BRCA2编码的

3、蛋白比较庞大,对细胞生长的调节起重要作用,且表现出细胞周期依赖性。BRCA2基因突变可导致其转录产物的改变。BRCA2与BRCA1同样在静止期的细胞中表达较低,当细胞进入S期时表达增加。在BRCA2突变中,碱基的缺失较常见,而点突变较少见。约有40%的遗传性乳腺癌伴有BRCA2突变[1~6]。BRCA2突变携带者终生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低于BRCA1携带者,乳腺癌的累积危险性估计50岁为45%,70岁为60%。在BRCA2连锁家族,男性携带者乳腺癌累积危险性估计70岁为6.3%。BRCA2携带者较少发生卵巢癌,估计危险性到70岁小于10%[8~10]。2BRC

4、A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BRCA1的突变导致BRCA1蛋白缺失或功能改变,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文献报道,欧美人群中家族性乳腺癌的BRCA1的突变率较高,达45%~67%,遗传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检出率更高,可达90%。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出的BRCA1基因突变率较低,突变位点也不一致,因此认为散发性乳腺癌BRCA1的突变位点比较分散,未形成区域较为集中的突变热点[1~7]。  BRCA1基因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突变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蓝海等[11]对家族性及非家族性乳腺癌各42例中BRCA1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为42例家族性乳腺癌中2

5、6例表达BRCA1,阳性率为61.9%,平均发病年龄为38.6岁,在42例非家族性乳腺癌中仅5例BRCA1呈阳性,阳性率为11.9%,平均发病年龄为52.3岁。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表明BRCA1在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且发病年龄相对提前。胡震等[12]研究我国乳腺癌中BRCA1突变的情况,在41例乳腺癌中3例发生BRCA1突变(7%),其中35岁以下者2例,具有乳腺癌家族史者1例。王玉林等[13]研究发现,BRCA1、BRCA2在乳腺增生病、癌前病变和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递减,并有显著性差异。认为BRCA的表达缺失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杨

6、举伦等[14]亦发现在乳腺癌和癌前病变中有BRCA1和BRCA2蛋白表达缺失,分别为2.9%和6.3%。虽然各家对于BRCA1在乳腺癌中表达缺失的报道并不一致,但大致可以看出:BRCA1的阳性率或失表达率在家族性及散发性乳腺癌中,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BRCA1在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乳腺癌中BRCA1突变率相对较低,BRCA1携带者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BRCA1作为一种DNA结合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BRCA1突变的位点遍布BRCA1的整个编码区,没有明确的高频突变热点。目前已确

7、定有100多种BRCA1的突变。在所有BRCA1突变中,有40%~45%为移码突变,10%~15%为无义突变,这两种突变可以造成BRCA1蛋白的缩短,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还有错义突变,占5%~10%。其余30%~40%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尚不够明确[1~7]。赖春宁等[15]分析186例中国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结果有13例(7.0%)发生BRCA1基因突变,其中8例突变位置在11号内含子与外显子的拼接区,5例突变位置在11号外显子和内含子与外显子之间拼接区上,并认为筛查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早期诊断等具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