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以复归人性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

ID:38259262

大小:9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06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第1页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第2页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第3页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第4页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 要: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教育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过程。教育应当出于人性本性而进行尊重生命本性、维护感性生存和善待自然德性的人性教育,应当利用人性特性而实行合乎实践理性的人性化教育;应当为了人性自由而践行合乎价值理性、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民主和抑恶扬善的教育。教育的人性复归就是对人性的真正全面占有和生成。关键词:教育;人性;人性教育;人性化教育;教育人性化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0)06-0025

2、-08HowShouldEducationReverttoHumanNatureXIAOShao-ming,HUZhong-ping(ContemporaryEducationResearch&DevelopmentCenter,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Abstract:Itisboththebaseofhumanscienceandthedirectpurposeofeducationthateducationshouldr

3、everttohumannature.Educationshouldmeettheneedofhumannatureaswellasadaptanddevelophumannature.Accordingtothenatureofhuman,thehumannatureeducationmustrespectlife,preservethesentimentallivingandtreatwellthenaturalcharacter,andthehumanizededucationshouldma

4、kegooduseofhumancharacteristicstoa-chievehumanpracticalreasonofeducation;furthermore,inordertoobtainthefreedomofhumannature,educationhumannessshouldpursuevaluerationality,comprehensiveandfreedevelopment,educationdemocracyandpursuitofgoodastheconnotatio

5、n,aim,meansandvalueorientationofeducation.Generallyspeaking,revertingeducationtohumannatureismakinghumannaturecometruecompletely.Keywords:education;humannature;humannatureeducation;humanizededucation;educationhumanness·25·*收稿日期:2010-05-26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

6、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6JHQYB0002)作者简介:肖绍明(1971—),男,重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扈中平(1954—),男,重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教育的人性复归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总结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有益尝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一、失真的现代教育:人性的阙失福柯宣告“人死了”,因为他发现,以人为

7、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这意味着,继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即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具体而言,从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遭

8、遇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技术主义教育注重训练和操纵,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使人在算度与量化中成为技术的奴仆,从而导致学校与追求真理和人格锻造的双重使命相背离。概言之,这种去人性化的教育是将人先验化、格式化、储备化,其所培养的人表现为均质化、共质化的人,它不仅伤害了人格,而且压抑了人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1]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来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社会身份或角色关系,但在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背景下,他们各自的肉身、情感、个性等人性诸特性,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自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