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

ID:38275802

大小:198.8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8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_第1页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_第2页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的成因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摘要:汉字的偏旁组合与一般拼音文字的字母组合不同,不仅可以横向左右组合,也可纵向上下组合;而传统的字序排列也是纵向的自上而下。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歧异的可能:两个上下相续的文字符号,到底是构成一个文字的两个偏旁,还是两个独立文字,有时并不容易分辨清楚。出土文献中的捺,以重笔顿出波磔,具有划分字与字的界限的客观功效。而这种功能也促成了“捺”这种笔画的定型。关键词:出土文献;书迹;捺中图分类号:H122文献标识码:A“捺”,“永字八法”中称为“磔”,乃汉字笔画种类之一。一般认为,“捺”或曰“磔”、“波磔”

2、是隶楷字体的特产,但回眸汉字构形的历史,不难发现,捺的形质有着更早的渊源,在殷代及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波磔之迹已经寻常可见。(图)关于“捺”的发生因由,日本学者藤枝晃认为是书写者为了夸耀文字权威的结果:“他们在这一笔上特别着力,确有要说明什么的感觉,不,这样说还嫌太不强烈,说要夸耀什么似乎更恰当些。他们在这里要夸耀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文字本身的权威。文字是天子行使其权力之际,为作为代言者的他们所使用的,因此,他们在书写过程中,心中一定洋溢着①无上的荣耀和喜悦,故此也就频频地运用‘波磔’的运笔方法了。”这种解释并无依据。在《战国策·赵策》中,有一段文字在历代版本校刊中聚讼不已:“太

3、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其中“触讋”二字,另本作“触龙言”。由此,校刊学家们或从“触讋”之说,或从“触龙言”之说,各执一端,至今难定是非。现今两种最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本及郭锡良主编本,皆收《战国策·赵策》中这段文字,而前者标目为《触讋说赵太后》,后者标目为《触龙说赵太后》。足见二者公理婆理,各有所据,谁也难以驳倒对方。其实,这种情况并不仅见于“触龙”、“触讋”之争,在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中可谓寻常可见。究其缘由,不难发现汉字的偏旁组合方式及传统的字序排列方式与此种情形的发生有着极大关系。 汉字的偏旁组合与一般拼

4、音文字的字母组合不同,不仅可以横向左右组合,也可纵向上下组合;而传统的字序排列也是纵向的自上而下。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歧异的可能:两个上下相续的文字符号,到底是构成一个文字的两个偏旁,还是两个独立文字,有时并不容易分辨清楚。“触讋”与“触龙言”的歧异显然也是因此而生的:将“龙”、“言”视为偏旁,则生“触讋”说,若将它们视为独立文字,则生“触龙言”说。由此不难想到,在汉字书写中如何划分字与字素的界限,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应该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字的书写系统形成了一定的对策,比如行距的强调。汉字字序以纵向排列为常,故形成纵向行距是比较自然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横向的行距在汉字的书写

5、中也有得到强调的趋向,在周代中期的铜器铭文中即有先画好方格再刻铭文字的实例。自秦代石刻文字,这种纵横二元布白格局已成通例。显然,行距特别是横向行距既得到强调,字与偏旁的界限便也得到了明确。与此相应,单个文字的形态便毫不费力地实现了彼此的大小均等,即无论笔画多寡如何悬殊,每个文字所占面积却无差异。当然,文字单位空间的平均分配,亦有助于划清字与字之间界限。 然而,这种书写规则,一般却只能在较为郑重的书写场合,如铜器铭刻与石刻文字的营构中得到比较严格的履行,而在比较随意的一般日常书写中却难免大打折扣。因此另觅其他区别手段,也就有了充分必要。种种情况表明,波磔捺脚的出现,正带有这种区别性目的。

6、殷商及周代前期铜器铭文,是波磔首先露其峥嵘的文字材料,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殷周金文中的波磔,一概出现在一个字的末笔,如“又”、“父”、“攴”中的“乀”。值得注意的是,当金文存在波磔之时,其横向行距规则尚未确立,字形单位的大小也比较随意,因而也是其字与字的分界比较容易混淆之际,故字的末笔以重笔顿出波磔,显然具有划分字与字的界限的客观功效。不能否认,这种客观效果,乃书写者主观意志的物化。作为其反证,当周代中期以后金文的横向行距趋于规范,字形单位大小趋于划一以后,波磔笔画也就消失了。同理,在周中期以降的金文中被淘汰了的波磔到战国以后的简牍文字中复萌,除了在书写中直接以毛笔诉诸竹木这个原因以外,

7、更与简帛文字书写的日常随意性有密切关联。不难发现,在简帛文字中,一个字的末笔得到强调是极寻常的情形,除了波磔捺脚以外,钩、竖等若处在末笔也常常获得这种殊遇。很显然,末笔一经强调,字与字之间便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这对于书写相对随意,字形大小不均间距不显的简牍文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字间标识手段。波磔捺脚的生命活力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激发,于是在八分书中,波磔往往不甘居于末笔的位置。“雁不双飞,蚕无二设”,历来似乎只是一个书法术语,指的是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