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

ID:38279091

大小:199.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9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_第1页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_第2页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_第3页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_第4页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北京大学日语系王华序言一、选题原因这篇论文的题目原本应是“日本古代服饰与中国隋唐文化”。那是因为我曾在读书时得知日本的和服仿效中国唐代服饰,后经平安时期国风化(日本化)演变发展而来的。能够在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中探寻中国的古风遗韵,这使我产生极大的兴趣。然而,在翻阅了大量图文资料之后,我发现,和服的形成远非模仿、改进那么简单。这之中受到了许许多多国际、国内历史环境的影响,也有服饰本身在实用、美观等方面的要求,实可谓错综复杂。当然,在学习研究和服发展史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忽略日本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这一面的。纵观和服形成的漫长历程

2、,可以说在平安中期以前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较大,其中印度、波斯、西域、朝鲜、中国(特别是隋唐)服饰都对和服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再怎么热衷于学习外国,终究还会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份。同时,将引进的外来文化消化、吸收而为我所用的“国风化”过程也是必然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和服虽然是仿效唐服而成的,但现在人们看到和服时却只会想到它是日本的民族服装,而不可能联想到中国的唐服。因此,我最终决定按照历史时期的演进为线索,浅析和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将此论文的题目确定为“日本和服的流变及其魅力”。二、研究价值1、历史的镜子(时代性)服饰

3、总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种服饰的诞生、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其相应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以说,和服的发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日本的历史。2、文化的象征(民族性)有史以来,如同食物与居所,服饰一直被看作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它是人类进化的自然产物,从它诞生之时起,它就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密不可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服更可谓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世界闻名。3、思想的体现(交流性)基于以上两点,和服可谓饱含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感情都是极为宝贵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学习研

4、究这些信息和知识,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而促进国家间、民族间人民的相互理解。虽然我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但我衷心希望我的论文能够有助于大家对日本和服、日本传统文化特质及魅力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文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岐命神,他在举行袚除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裸露身体。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于日本的原1始社会时期,那时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在绳纹时代后期和弥生时代,日本出现了

5、两种基本的服装样式。一种是对襟式,一种是套头式。在《魏志·倭人传》中就有如下记载:“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衤介],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衤介],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纸。”这里所记叙的就是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时日本的服装式样。男子“衣横幅,但结束相连”,是指用一块布包裹身体,与当时印度僧侣服式的国服有一定关系,也从此奠定了日本和服披挂式特点的基础。女子的“贯头衣”则是在一块布的中间开一个可以通过脑袋大小的圆洞,套在脖子上,腰间系上带子,腋下敞开着,故称“贯头衣”。弥生时代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日本列岛上出现

6、了最早的国家——邪马台国。从239年开始的十年间,邪马台国与当时中国的曹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先后四次通好。在向魏国朝贡之后所授的诏赐品中,有很多织物和绢布。这使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钦佩不已,并开始热心学习。公元4-7世纪是日本的古坟时代,这一时期大河朝廷统一日本,大陆文明通过移住民大规模传入日本。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激烈动荡,在服装方面则体现出南北民族服装相互影响、融合的趋势。因此,在日本出土的植轮坐像表明,当时日本统治阶级已开始穿用上衣下装分开的“胡服”(类似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样式),男人称

7、“衣禅”,女式叫“衣裳”。(见图①②)从弥生时代后期到大和时代(公元2、3-6世纪),日本的养蚕织绸业也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经由朝鲜半岛移居日本的秦人和汉人(即所谓的渡来人和归化人)对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在日本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应神天皇十四年(公元238年),百济的融通王率秦一组移居日本,献上绢帛,天皇赐大和的朝津马土地,令织绸布,传授中国式绢织品技术。两年后,百济的照古王又献上名为西秦的织工。四十一年(公元310年),应神天皇又派阿知使主等人去中国江南的吴国,寻找缝衣女,学来织绫技术。因为汉织为“ayahatori”,故此后称绫为

8、“aya”,而且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都因袭了“绫子”二字。据《姓氏录》载,在仁德天皇时代,曾把秦人分置各郡,让他们养蚕织绸,传授技艺。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