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善恶观试探

老庄善恶观试探

ID:38281413

大小:218.2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老庄善恶观试探_第1页
老庄善恶观试探_第2页
老庄善恶观试探_第3页
老庄善恶观试探_第4页
老庄善恶观试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庄善恶观试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伦理思想>老庄善恶观试探郑全1摘要2老庄所谓心、性是两个绝对不同的概念。其他事物从于性,而人从于心。人之善与恶在于心之用。圣人、至人代表着老庄所谓善,圣人、至人非由其本性成就,而由心之修养工夫成就,所以道德之根源在于心。人之违背本性与道,代表着老庄所谓恶,人违背本性与道亦由人之心所起,所以恶亦源于心。性源于道,性与道是相通的。心之用合于本性、合于道即为善,违背本性、违背道即为恶,所以性与道是老庄之善恶标准。心合于性与道,是老庄修养工夫之目标。1关键词2善恶性心道1中图分类号2B82-0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7-1539(2009)05-0034-05道家重自然并批判儒

2、家所提倡或世俗所认可道德亦随之衰落。所以从简本看,道家可能原并不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道家思想的反对儒家的道德观念。对道德观念的肯定,必然包事实。本文探讨老庄的善恶观,并不是对这种共识含对道德的肯定。和事实的反对,而是认为老庄之所以批判儒家的善在通行本5老子6中出现了一些攻击儒家道德恶观念,是因为他们有不同于儒家的善恶观。观念的言论,但仍然有所谓/上仁0、/上善0、/善人0道家为什么要批判儒家的道德观念?从宏观等肯定人世道德的概念。通行本中有一段对/小国上讲,原因有二:从外部看,儒家学说之兴起是一重寡民0生活的描述:要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坚持本派观点而反对别派甘其食,美其服,

3、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所提倡的主要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是所谓/争鸣0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老的一种正当表现。从内部看,反对别派学说必须具子6八十章)。有理论根基,否则不能称为学术争鸣。那么此理论这里没有提到道德问题,但这幅生活图景中必然包根据则可以说就是老庄之道德观,但老庄不直接用含道德生活。假如这个/小国0中的/民0没有道德,他们所批判的/善0与/恶0这两个概念来表达。那么如何能/安其居,乐其俗0?缺少道德的人世生一、道德的起源活是不可想象的。目前所见5老子6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湖北庄子反对儒家道德思想尤甚,但也有/大仁0、荆门战国楚墓出土的简本5老子6。简本5老

4、子6与/至仁0等概念。庄子说:通行本5老子6的明显不同之一,就是其中没有反对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儒家道德观念的言论。仁义道德虽不是简本5老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子6积极提倡的内容,但它对仁义孝慈等道德观念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持肯定态度。简本5老子6中讲: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5庄子#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齐物论6)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5郭店楚简校读/大仁0、/大廉0、/大勇0均是对道德的肯定。记#老子丙组6)所以,老庄虽然反对儒家的道德学说,但并不背离了道,则仁义道德不复存在;亲人不和睦,反对道德,

5、他们有不同于儒家的善恶观。哪还有父慈子孝;朝政昏乱,哪还有忠臣。仁义孝既然老庄肯定人世不可缺少道德,那么人之道慈不存、六亲不和、邦家昏乱,根本原因都在于背离德从何而来,或者说道德是如何起源的?徐复观了道。这里仁义孝慈与道是统一的。背离道,人伦讲:/5老子6虽没有性字,更没有性善的观念;但他342009年第5期所说的德,即等于后来所说的性;而德是道之一体,老子对人提出的要求很多,但总的要求或最高[1]则他实际也认为人性是善的。0现在研究老庄人目标是合于道。老子讲:性论思想的论文及著作,很多是重复徐复观的观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点,认为老子是最早的性善论者,庄子继承之。/性至无

6、为也。无为而无不为。(5郭店楚简校读善0,可以说解释了道德的起源问题,即是说,人之记#老子乙组6)道德根源于人之本性。/无为而无不为0,是合于道的至极境界,达此境界但是如果考察老庄所谓/性0(老子用/德0指之人可称为圣人,是人之为人的典范。是怎样达此/性0)之含义,却发现推导/性善0是有问题的。我境界的?通过/损0,持续的/损0。损去什么?损去们来看/性0在老庄思想中所指为何:老子常提的智、巧、伪、诈、私、欲等。/赤子0根本没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有这些东西,完全顺乎本性,老子称之为/含德之脧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5老厚0。那么婴儿是/无为无不为0的圣人?肯定

7、不子6五十五章)是。关键是/损0的工夫,成就圣人必须要经过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损0,原本不需要/损0的婴儿状态根本不能是某种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境界状态。任何境界状态都必须通过/损0的工夫其视颠颠,,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方可达到,自然状态是无所谓境界的。通行本5老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子6中讲: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专气致柔,能婴儿?(5老子6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