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

ID:38283467

大小:337.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_第1页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_第2页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_第3页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_第4页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新公共参与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顾丽梅提要:自20世纪末期进入信患社会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公共参与”的需求都不断“膨胀”。本文认为其动因在于:教育、信息技术、民主行政的需要,产生了所谓“新公共参与”。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公共参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公共参与与传统的参与理论之差异与共性;为什么公民与政府官员都“不喜欢”公共参与。此外,文章还指出新公共参与主要倡导与强调的是公共参与不仅分享政府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对于新公共参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关键词:新公共参与政府管理民主行

2、政作者顾丽梅,女,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一、“公共参与”膨胀的动因(一)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一:教育正如西方学者克莱夫兰(Cleveland)所说,导致公共参与需求增长的原因是教育。当公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他们的参与意识就不断地增长。他们需要更多地参与那些影响他们切身利益与生活方式的决定,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教育是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认知提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增长的主要原因。(二)新时期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传播过程。电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

3、技术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和通过网络参与成为可能。更多的公民介入到信息流通的领域,破坏并削弱了作为中央集权的决策制定的基础——打破了对信息地集中控制。“越来越多地工作在公民的参与中得到解决——或者无法解决。越来越多地决策是在广泛咨询的基础上制定的——如若不然,作出的决策则得不到支持与贯彻。”①(三)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三:民主行政的需要一般而言,制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总是严重地滞后于社会广泛变革的过程。传统科层制时代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太容易适应新的信息时代,也不适应权威共享的社会。用本佳明·巴伯(BenjaminBarber)的话说,政府曾经提供的只是一个最脆

4、弱的民主,而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强大的民主机制:“强大的民主是共享参与式民主模式;确切地意义是,参与式民主模式强调地是公民自治而不是以公民的名义为代表的治理模-本文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服务型政府治理创新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2007BZZ001)。此外还受到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信息技术大都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资助,项目批准号:05JZD00023。①Cleveland,H.“TheTwilightofHierarchy:SpeculationsOTItheGlobalInformationSociety”,PublicAdminis

5、trationReview,1985,Vol45,P.192.一116—万方数据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式。并不需要公民在每一层面每一案例中都直接参与治理。而是能够常常参与政策制定,尤其是在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制定领域中有公民的直接参与,以及重要的权力资源能够得到适当地配置就足够了。”①在公共政策领域,要实现强民主机制,必须确保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所有过程。都有适度、广泛而又有效地公共参与。这一监督并不限定于政策制定的过程。对于强民主体制而言。在政策的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广泛的公共参与。因为公民的参与可以增加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

6、便于政策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可以减轻公共行政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负担与压力。但是在政策过程中,面临着具体的政策效率和政策成本压力,政策制定者不能或不愿意接受公共参与。将公众排除在政策过程之外,阻止公民参与政策执行,实际上等同于否定任何关于民主政策的重要影响的问题。对于失败的政策执行而言,公共参与也是一剂有效的处方,毕竟,被蔑视的公民可能会拒绝执行一项没有他们参与建议或认同的政策。二、新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新公共参与运动”已经改变了公共管理者的工作。曾经工作于公民视野之外的公务员已经开始走近公民与公民组织。对他们而言,公共参与使管理的过程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组成

7、部分。显然。越来越高的公共参与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新公共参与运动迫使政府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有:哪些领域因为公共参与而获利,哪些不会?如果说公共参与是有价值的,那么应当采取什么形式的公共参与和谁来参与?这已经成为各国在研究和实践公共参与过程中所面l

8、缶的共同问题。如同卡布斯(Cupps)②所警告的那样:尽管有资料表明在某些政策领域。公民群体参与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成就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更多的资料对此持有争议,认为那种无意识、无限制的或者是无序的公共参与会对政治体系与行政体系的功能产生威胁甚至导致其功能障碍⋯⋯他们质疑公共参与,认为:如果允许非政府

9、组织、公民个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决定性的声音,就会使政治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