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ID:38344096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0

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_第1页
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_第2页
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_第3页
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郑州市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庞青民1浅针简介1.1浅针的来源浅针又名“推针”、“刮针”,是由《内经》记载九针中的“镵针”和“锑针”演变发展而来的,因其“按脉勿陷,以致其气,其刺在浅”,故近人又称之为“浅针”。此种针法,五六十年前,在华北、东北、四川、河南等地颇为流行。因其用指甲搔爬针柄,以“推”致气,故称为“推针”。又以其刺浅,故又称为“浅针”。目前浅针在福建省使用较广,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失眠、头痛、三叉神经痛、耳鸣、假性近视、目赤肿痛等,尤以治疗失眠功效突出。1.2浅针的特点

2、①针身粗。②针尖圆而微尖。③刺在经脉络脉的表层。④以按推的指势致气。浅针与毫针相比,较短,较粗,针柄缠绕着细丝,全针粗如麦穗管,头大,末锐,针柄处的直径约为0.15厘米,针柄到针身,粗度一致,到将近针尖约0.7~1.0厘米处,逐渐细小,终至尖末。针柄长约6.8~7.8厘米,针身长约1.7~3.1厘米。浅针针身较粗而针尖亦圆而微尖,针刺亦在经脉络脉的表层,并通过指甲搔爬针柄和按推的指势,发生颤动以致气。1.3浅针的手法浅针手法按操作次序,分述如下:1.3.1取穴欲求疗效,先要取穴准确。近代取穴,多从下

3、列八方面找寻,准确而且便利。(1)肌肉凹陷处,即肌肉肌腱之间。如臂膊部及大小腿部各大肌群间的经穴,多属此型。(2)两骨之间,包括各脊椎骨相接的间隙中。(3)两筋之间。(4)关节前后,即两骨相接的前后。(5)动脉应指处。(6)分肤皱纹,如指、肘、腕、掌以及膝、趾等关节的横纹上。(7)五官周围。(8)骨缝陷处。指单骨之陷下骨缝处,如“少商”、“鱼腰”等。上述八点,即《灵枢》记载“节之交”具体化的说明。依此取穴,收到简易准确之效。1.3.2揣摸按循穴位既得,医者以左手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反复揉按。其作

4、用:(1)观察穴位有否压痛或酸麻反应,以及皮肤软坚如何,肤下有否硬节等,从而诊察疾病,筛选穴位。(2)使气血流通,提高疗效。1.3.3爪切左手拇指甲切于穴上,横竖各一切,成“十”形甲痕。其作用:(1)麻痹局部神经,减少进针痛感。(2)保证针刺稳准。(3)宣散气血。1.3.4持针和进针准备以右手食、中两指夹住针柄(约在针柄靠近顶端的三分之一处),右拇指末节轻顶住针柄顶端。将针尖轻放在爪切的“+”甲痕上(注意:拇指不要用力,以免病人有痛感)。操作前可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程度及病情,在针尖下垫少许棉花以调节

5、刺激强度。1.3.5手法操作操作时右拇指指腹轻抵针尾,用右中指指甲在针柄上做连续搔爬动作,使针柄快速持续振动,经针身、针尖传导到经穴所在,产生柔和的刺激引导针感出现(即穴位局部出现酸、胀、麻等针感效应)。其中从针柄下端向针柄顶端的搔爬手法称为“刮”法,反之称为“推”法。如此周而复始、下而复上地连续刮推9次为一刺激量。根据病之轻重及所针穴位在治疗作用上所起主次关系,可刮推9的倍数,然后行补泻手法。其作用是:(1)右手指甲搔爬针柄,即产生振颤于穴上,由外而内,以致其气,发生生理电位变化,为第二步运用补或

6、泻手法,起调整预备之作用。(2)搔爬产生振颤,运用适当可消除针尖在肌肤上的痛感。1.3.6补泻手法浅针的补泻手法流传至今,手法稍有差异。(l)泻法:紧接搔爬之后,针尖仍在穴上,医者将右拇、食、中三指,似扶似握地松掐外柄。具体要求是:三指围掐要“松”,与针柄有些距离,而针又不可脱手。同时将针柄作“反时针”方向旋转。一般连续6次。如应着重泻实,则可加大“反时针”旋转的幅度。(2)补法:紧接搔爬之后,针尖仍在穴上,医者将右中、食两相夹住针柄,右拇指按针顶,反复作提起复按动作。一般连续6次。另外,还可以在紧

7、接搔爬之后,针尖仍在穴上,医者将右食、中两指夹住针柄,右拇指按针顶作“顺时针”方向旋转。一般连续6次。如应着重补虚,则可加强徐按动作,或加大“顺时针”的旋转幅度。(3)现在临床上运用比较多的一种补泻手法是,在泻法操作时,针体可不与穴位所在皮肤垂直(可配合经穴气血循行方向、结合迎而泻之),手法为上刮重、下推轻,即重刮轻推,当完成1个刺激量或数个刺激量后,拇指离开针尾,以中、示指夹住针柄,针尖停留在穴位上,逆时针方向旋转针柄6次;补法操作时,针体以穴位所在皮肤平面垂直上,手法为上刮轻、下推重,即轻刮重推

8、,当完成1个或数个刺激量后,示、中指离开针柄,以拇指指腹轻点针尾9次。2浅针的临床应用浅针适应的范围很广,如感冒、呕吐、不寐、头痛、眩晕、失眠等内科杂证都可用;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儿科的小儿多动症、百日咳、五官科的耳鸣、耳聋、鼻渊、咽喉疼痛等均可应用。另外,此法对失眠、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2.1头痛黄某,男,45岁。患者1年前头部击伤,致左前额部疼痛反复发作,曾服中西药无效。近周来疼痛加剧并伴恶心欲呕,舌质晦红,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