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

ID:38355743

大小:7.90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6-11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_第1页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_第2页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_第3页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_第4页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汉昙华林场地调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昙华林场地调研昙华林场地演变昙华林周边历史建筑昙华林的氛围昙华林场地演变昙华林周边历史建筑昙华林的氛围总结与体会历史追溯(2003)历史追溯(2005)历史追溯(2006)历史追溯(2007)历史追溯(2008)历史追溯(2010)历史追溯(2012)历史追溯(2013)昙华林周边历史建筑湖北美术学院钱基博故居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大学榆园鼓架坡59,60,61号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瑞典教区旧址翁守谦故居基督教崇真堂湖北美术学院&朴园和榆园2009年5月20日起,位于螃蟹甲的湖北美术学院老校区有了一个新身份——“昙华林艺术区”。美院的故

2、事,还要从两幢老房子说起。一个是朴园,一个是榆园。朴园和榆园,因门前两棵百年老树“朴树”和“榆树”而得名。粗壮的树干早已超出一人怀抱,生出好多精干的枝杈,绿色蔓延,遮顶绕房,为老屋遮风挡阳。以前很多人说武汉是“最市井化的城市”、或者提起武汉就说码头文化,我说这只是从市井文化的角度在看,武汉其实是很鲜活的,有市井的一面,也有文化的一面。汉口的旧租界,武昌的大学,还有这昙华林,在这附近走一圈,你就能感受到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武汉钱基博故居(朴园)钱基博故居(朴园)钱基博故居(朴园)今湖北美术学院内,尚有钱基博的故居,因屋前的百年朴树,又名

3、“朴园”。钱基博老先生是一位国学家,先后在北大清华,浙大,华中师范大学等很多著名高校任教。主要著作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要》、《国学必读》、《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版本通义》、《骈文通义》、《明代文学》、《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孙子章句训义》等。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大学榆园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大学榆园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大学榆园榆园由门前的一颗古老的大榆树而得名,朴园”和临近的“榆园”,相传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曾在此居住过。现在的“

4、榆园”被改建成为武汉市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咖啡馆,馆内常年开办艺术展览,“朴园”则成为了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研究所。鼓架坡59,60,61号鼓架坡59,60,61号鼓架坡59,60,61号鼓架坡59,60,61号清理树枝的工作人员吃早餐的老人鼓架坡59,60,61号武昌区鼓架坡59、60、61号。建于1903年,位于武昌区鼓架坡59、60、61号。保留原因:近代教育人物建筑。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隐藏于树林中的教堂让昙华林更添宗教氛围瑞典教区旧址瑞典教区旧址瑞典教区旧址翁守谦故居翁守谦故居基督教崇真堂基督教崇真堂崇真堂

5、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昙华林的氛围宗教气息文艺气息学院气息街巷气息宗教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

6、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基督教天主教崇真堂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天主教堂信徒传教士文化艺术昙华林有一条文化艺术街,街道两旁有很多中外历史建筑,创意及艺术设计的店铺与咖啡店,艺术大师及教师工作室及画室等,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士到昙华林。如:大学生(占了其中的80%)众多文艺小店,咖啡店及历史建筑物如:大水的店,DREAMCITY,花园山天主教堂……情侣成群朋友独自一人摄影爱好者旅行者情侣成群朋友独自一人一家人艺术工作室如:徐世鸣画室,邓一光工作室,中国书画研院湖北分院等……艺术家教育书

7、院汉口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兴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多。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包括西式医院在内达8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学校隔街相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昙华林小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天主教神哲学院,湖北美术大学如:众多本地学子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神学学生学院分布图昙华林小学场地天主教神哲学院武汉市十四中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场地街巷文化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

8、了各阶层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小区人员构成户数:2716户人数:7827人残疾:101人低保:90户209人65岁以上老人:632人青少年(18岁以下)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