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ID:38475982

大小:4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

2、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3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4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简

3、介“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三、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1辨析字音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

4、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1)著我旧时裳:——著—着,zhuó,穿。(2)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3)出门看火伴“火”同“伙”伙伴3结合语文书下的注释讲解单个字的解释。4讲析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①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②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市场)③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旦辞爷娘去(告辞)5讲析古今差异的词语①爷娘闻女来古义(父

5、亲)今义(爷爷)②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③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④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与弱相对)6词类活用①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解释(记下)②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买)四、诗歌诵读,整体感悟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2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

6、生思考、填空理清情节: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4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五、字斟句酌,品评木兰1细读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

7、兰形象、修辞手法)(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