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PPT课件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

ID:38641349

大小:306.3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16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_第1页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_第2页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_第3页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_第4页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仲永复习》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总复习之《伤仲永》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陈星颐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体现了作的感情基调。《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悲伤哀痛伤感二、重点实词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环谒于邑人()属于曾经写团结立刻完成文采和道理渐渐有的人四处拜访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贤于材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固众人()相当又消失、普通人通达智慧胜过最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

2、到要求本来三、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四、词类活用邑人奇之以……为奇父异焉对……感到惊异父利其然以……为利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五、一词多义闻:1、余闻之也久(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然:1、父利其然也(这样)2、泯然众人矣(……..的样子)于:1、贤于材人远矣(比)2、于舅家见之(在)下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C: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人固有一死D:卒之为众人身先士卒E: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C六、句子翻译: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3、邑人

3、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6、泯然众人矣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8、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七:内容理解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用原文)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3、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两处)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在第三段的议论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至此作者认为在“□□□”和“□□□”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道理)5、在第三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八:探究写法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2、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比中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对文章的

5、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C2、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来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B: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后“泯然众人”的惋惜,哀伤之情。C:在叙事中,作者

6、巧妙构思,精心选材,详略得当,文章开头就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作者想借仲永这个正面例子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详实的材料。D: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年幼时善作诗,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又过七年变成一个平庸的人。B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B、“忽啼求之”的“啼”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五岁方仲永哭声洪亮、顽强好学的情态。C、“忽啼求之”的“忽”,“即书诗四句”的“即”和“自是指物作书立就”的“立”,这三个字极写出方仲永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活画

7、出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和愚昧无知之态。B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