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

ID:38654008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7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_第1页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_第2页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_第3页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1、古代著名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8年王莽改制(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7)明朝张居正改革。2、近代改革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1)春秋:公元前5

2、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8)北宋:形成租佃制。(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

3、丁入亩”。(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15)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4、4、中共党史重要会议(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5)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6)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7)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8)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

5、战路线。(9)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一个“炮弹”、两个“务必”、三个转变。(11)新政协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12)一届人大: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3)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5)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16)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17)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8)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5、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2)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成。(4)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

7、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政策。(5)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伴随产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6)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开始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7)宋朝:统治者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权,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8)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