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

ID:38675049

大小:1.44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6-17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_第1页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_第2页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_第3页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_第4页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_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12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ol.29,No.6第29卷第6期MARINEGEOLOGY&QUATERNARYGEOLOGYDec.,2009DOI:10.3724/SP.J.1140.2009.06059南海构造演化模式: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栾锡武,张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摘要: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地质作用十分复杂,至今未能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演化模式,成为南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南海构造演化的主要模式,分析各模式建立的依据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通过一个动力源来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

2、是片面的。从南海构造特征分析,结合国外有关大陆岩石圈破裂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海海盆主体经历了被动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的演化过程。动力源主要是古南海向南俯冲的拖曳力,辅助于南、南东向的地幔流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广泛存在的高速层,可能是地幔流沿拉张减薄面底侵的结果,因而不同于地幔柱作用引起南海的打开。印度板块碰撞、楔入产生的地幔流,经太平洋俯冲板块的阻挡,最终发生南、南东向流动。印支地块的挤出则对南海西部的拉张具有重要影响。关键词:构造演化;海底扩张;古南海;地幔流;南海中图分类号:P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6-0059-16南海北邻中国大陆,东

3、邻菲律宾群岛,南依加坦,其面积占整个南海总面积的1/3左右。南海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群岛,西界中南半岛,南北长约深海平原在总体形态上类似于伸开的右手,其拇42900km,东西宽约1600km,总面积约350@10指和食指分开,其他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并拢在2km,其平均水深为1212m,中央部分平均水深超一起。这个右手的手掌部分即为中央海盆,分开过4000m,最大水深达5559m,是西太平洋大陆的拇指和食指的位置为东北次海盆和西北次海边缘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边缘海(图1)。盆,其他三指所在的位置则为西南次海盆。中央南海大致呈北东)南西向伸展的菱形,在其北海盆和其他几个次海盆统称为南

4、海深海海盆。和部、西部发育陆架、陆坡地形,在其南部和东部则发陆坡、岛坡一样,在平坦的深水海盆中同样有海育岛架和岛坡地形。陆架、岛架水深一般在250m山、海丘分布。在一些地方这些海底山还集合成以浅,陆坡、岛坡的水深一般在250~3000m之间。群或集合成链。最为显著的一条海山链为以黄岩陆架、岛架部分海底平坦,宽度以北部陆架最大,为海山为主体的东西向海山群形成的黄岩岛海山200~300km,西部陆架和南部岛架较窄,为50~70链。这条海山链横亘于中央海盆的中部,将中央km,东部岛架最窄,在10km以下。陆坡、岛坡部分海盆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由于位于手掌的中间部海底崎岖不平,变化复杂,

5、其上不仅山峰林立、礁滩分,在形态上,黄岩岛海山链形似一条起自掌根的广布,更有沟谷纵横、深潭散落,其宽度也随之有很掌纹线。除黄岩岛海山链外,马尼拉海沟是南海大变化,东部岛坡宽度最窄,约100km,而北部陆深海海盆中另一个醒目地形。马尼拉海沟呈反[2]坡、西部陆坡和南部岛坡的宽度在200~500km之/S0型嵌于深海海盆和吕宋岛坡之间,南北长达[1]间不等。1000km,深达4500m以上(图1)。南海陆坡和岛坡围限的区域为深海平原(图南海位处印-澳、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的1)。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南海的中部靠东的位置,中心,四周又包含了大陆边缘的三大主要类型,即南其主体水深在3

6、000~4000m之间,海底广阔而平北两侧的张裂型(被动型)边缘、东侧的俯冲型(主动型)边缘和西侧的剪切型(转换)边缘;南海经历了中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411702);生代时期东亚陆缘大规模地块拼合、构造挤压和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6032);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规模走滑伸展,以及中特提斯洋最终关闭的过程,又项目(KZCX2-YW-211-01)经历了新生代大陆岩石圈拉张破裂、海盆扩张直到作者简介:栾锡武(1966)),男,博士,责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E-mail:xluan@ms.qdio.ac.cn后期的俯

7、冲、碰撞过程,其大地构造位置特殊,演化收稿日期:2009-02-10;改回日期:2009-07-25.文凤英编辑过程复杂,从而一直被认为是进行边缘海构造演化60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图1南海海底地形图Fig.1SeafloortopographicmapofSouthChinaSea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长期以来,南海吸引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关1南海存在的主要演化模式于南海成因演化模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模式能够完全为大家所接受。本文对已有的各1.1弧后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