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ID:38690228

大小:313.0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6-1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_第1页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_第2页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_第3页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_第4页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文件编号:EGSN302-1日期:2005年12月15日标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来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工作组内容摘要:“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稿页数:15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联系人:吴焱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1号电话:(010)84029792传真:(010)84029792手机:13301018890电子邮件:wuyan@cesi.ac.cn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

2、源为落实中办发[2002]17号和中办发[2004]34号文件精神,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由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织编写《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系列标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分为4个部分,本部分是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总体框架,由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黎明网络有限公司、易达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建达科技有限公司、华迪计算机有限公司负责起草。二、编制原则1)积极采用国家标准

3、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并贯彻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2)标准编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配合中办发[2002]17号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中办发[2004]34号文件《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内容的推进,使标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标准内容要符合中国国情,广泛征求用户、企业、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做好意见的正确处理;4)面向市场,参编自愿;标准编制工作与意见处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切实支持产业发展;5)合理利用国内已有标准科技成果,处理好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6)充分利用国内

4、已有的电子政务各类重点项目、示范项目的建设经验,处理好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7)尽可能吸纳成熟的技术和已有共识的框架结构,适当的提出前瞻性的规范。引导交换体系应用向着成熟稳定和良好结构的方向发展。8)面向实际应用需求,重点解决具有共性的交换问题,而不涉及应用面狭窄或者使用落后技术的交换应用,或者纯学术研究型交换技术和不成熟的技术。9)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按照GB/T1.1-2000执行。三、工作过程任务下达后,2004年11月17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18家单位成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编

5、写组,召开联合会议及时安排了该项目的制定工作。由起草单位负责该部分标准的编写工作。从2004年底启动该标准的制定以来,课题组先后召开了20余次标准讨论会,其中大型封闭修改4次。在多次听取国家电子政务总体专家组以及标准化领域专家对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后,经起草组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合理化处理,最终在2005年9月初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四、主要内容说明根据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建设需要,《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提出了全国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总体结构、概念模型、交换模式、交换结点基本功能、应用参考模型。说明了交

6、换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交换概念模型和三种交换模式,最后,根据我国跨政务部门交换的普遍需求,给出了在交换域内构建交换体系系统结构的参考模型。上述内容可以有效地规范在跨部门异构系统之间建立的交换系统的结构,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其他与交换体系建设相关的人员提供参考。1、总体结构一个“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组要素组成的整体。总体框架说明了构成一个完整的交换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标准使用者从整体上了解“交换体系”概念。2、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抽象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明确

7、了参与交换的主要的逻辑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简称:交换平台)的总体的抽象和概括,便于标准使用者从整体上和概念上理解和把握交换体系的技术框架结构。将信息交换过程中信息从源点到目的点经过的所有信息处理单元抽象为交换结点,其中信息的源点和目的点为端交换结点,信息经过的中间点为中心结点。这样可以灵活组织各种信息交换体系的拓扑结构。2、交换模式交换模式给出了在当前的交换应用中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三种交换模式,包括集中交换模式、分布交换模式和混合交换模式三类。信息交换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上的一个基本信息处理功能。由于政务业务的复

8、杂性,形成的交换应用也比较复杂,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的交换模式适应多种应用的需求。集中交换模式是信息交换常用的一种模式,也是大型应用系统的首选,目前,也常常用于应用系统整合。这种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