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

ID:38691947

大小:348.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6-17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_第1页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_第2页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_第3页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_第4页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课——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一、说课概述是新课改的产物,是教师表达新思想、新理念的理想平台。是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为一体的崭新的教研形式。核心要义——阐述“为什么这样教”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差异说课备课概念内涵不同属于教研活动属于教学活动对象任务不同面对教师,展示过程面对学生,检验成果基本要求不同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的内容目的意义不同提高教师备课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效益活动形式不同集体的、动态的互动个体的、静态的思考1、说课与备课的差异差异说课上课目的不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形式不同执教者

2、以教师为对象,是面对教师的一项单边活动执教者以学生为对象,是面对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核心不同突出教育理论、思想的内化与阐述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应变与运用评价不同以教师整体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评价标准2、说课与上课的差异(1)简易性与操作性:不受时间、空间、人员限制。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2)理论性与科学性:从理性的角度和高度审视教材。对教者观察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检阅。(3)交流性与示范性: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经验。对说课者是

3、最直接最实效的指导。3、说课的特点(1)普及型: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轮流说课,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2)专题型:在众多教学内容中选取专题,单项研究,深入挖掘,以专题研究为目标进行说课。(3)示范型:选择理论过硬、素质全面的优秀教师向听课老师做示范。最好有实践行为的跟进。(4)评比型:带有竞赛性质。通常指定教材,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说课稿,后现场展示,决出名次。4、说课的类型一般分五个环节: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二、说课的步骤程序(1)紧密结合课标意识:时时以课程标准中

4、的课程总目标作为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以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指导教学设计。(2)介绍本课来自哪一册书、哪一章节:阐述在整个教材体系(包括年级教材、学期教材和单元教材等)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及分担的教学任务。(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说出教材中各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分布渗透的情况和处理意见。1、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独到见解(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种知识经验会对学习新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起点能力分析:分析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应该具备的态度,掌握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技

5、巧。(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说明学生年龄特点,关注由身、心、智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学习方式。2、说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一般来说,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结束时所规定的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教材理解越充分,教法设计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大致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3、说目标——归纳教与学的任务《现代京剧》A、《唱脸谱》导入,兴趣激发。B、聆听音乐,对照唱段内容,想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C、对声腔、咬字、行当、表演、伴奏等深入了解,产生继续

6、学习的愿望。《高亢的西北腔》A、以提问为主线,针对不同民歌反复对比聆听,深入感受,学习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鉴赏音乐作品。B、师生讨论,归纳总结,制定表格。直观、省时、有效。C、体验“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参与面广,落实知识点。《醇厚的中原韵》A、充分运用不同版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对比手段对本课三首民歌进行旋律、语言与创作上的深入分析。B、了解“鱼咬尾”,模拟创作。C、对中原民歌有初步了解,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目标个案这“领”就是教材中的重点。这要求教师分析教材时一定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说明确

7、定的教材依据和学情依据。即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4、说重、难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要听者清楚“教什么”、“怎样教”,尤其是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2)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针对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这种学法的特点?如何在课堂上操作?相应的,教师要怎样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达到会学、乐学?(3)重、难点的处理: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独到的教学策略等。5、说教学程序——介

8、绍教学过程《醇厚的中原韵》1、导入。2、聆听第一首,“鱼咬尾”创作手法与文学“顶针”的结合,进行文字——节奏——旋律由易到难地接龙创作练习。再听第二版本,学生对比,教师总结。3、学习第二首。播放小影视作品对比,学生谈感受。分组讨论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4、听赏第三首。对比河北与江苏不同版本的音乐。重点围绕“加花“、“同体性变异”与“起承转合”进行。5、作业:思考怎样学会理性地分析作品,从欣赏提升到鉴赏的高度。针对平时生活中喜爱的音乐尝试鉴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