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ID:38742477

大小:502.1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8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_第1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_第2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_第3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_第4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6年1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1期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Joal,n1.3,0N0o6.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周贵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赶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背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关键词:印度佛教;唯识学;缘起;特质中图分类号:13

2、9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6)01-0111-07瑜伽行派唯识学作为印度大乘佛教集大成的理论,具有繁复的概念施设,以及严密的逻辑建构,从思想发展史角度看,它的展开不仅历史跨度大,而且支流众多,是佛教史上最为庞大、最为复杂的思想流派。虽然如此,瑜伽行派唯识学仍可简单归结为两支完全异质的形态,一者以无为性之心性真如为一切法<事物)之根本所依,由此可称无为依唯识学,亦是在早期佛性如来藏思想影响下在唯识学中形成的佛性如来藏思想;一者以有为性之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之根本所依,由此可称有为依唯识学,亦即一般称为唯识学的那种类型。C}=本文拟对瑜伽行派唯识

3、学(包括作为主流的有为依唯识学以及作为旁流的无为依唯识学)的缘起思想予以分析。为了避免枝蔓杂生的泛泛而论,主要讨论唯识学缘起思想与佛教余派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佛教缘起思想发展略述缘起思想是全体佛教之核心。原始佛教的最基本教理即是围绕缘起思想建立的,四诲说的集、苦二谛与道、灭二谛实即皆构成了因果关系,而十二因缘则直接给出由惑业导致生老病死的流转以及由惑业灭导致生老病死灭的还灭的两向因果关系。原始佛教通过这种业感缘起思想说明轮回与解脱的道理,建立了佛教缘起说的最基本形态。此阶段的缘起思想主要围绕生命现象展开,是针对人的身、口、意或者说行为、言说、思想三方面如何影响生命身心之

4、形态及所生存的世界而言的,没有太多涉及非生命之自然现象的生灭与规律。这当然是由原始佛教偏重生命个体的解脱这个性质决定的。在部派佛教时期,虽然仍然以解脱论为中心立说,但亦注重圆满智慧的获得。相应于后者,不仅需要关注生命现象,而且亦得关注自然现象。因此,缘起说直接涉及的对象开始从以生命现象为中心,扩展到将一切事物包括在内。换言之,此时开始在一切现象的基础上说明缘起思想,即成立具有普遍意义之缘起论。特别是说一切有部〔有部,Sarvasti-vadin),虽然认为一切法(现象、事物)皆有其不变之实体,但强调作为现象的一切法是有生灭的,皆有其生起之根据,即因,并提出“六因”、“四缘

5、”之说以说明一切法之普遍性缘起,所以被称为“说因部”。C%1“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而“四缘”即因收稿日期:2005-06-17作者简介:周贵华〔1962-),男,重庆石柱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室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与中国佛学。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虽然其他部派亦对缘起之缘有所说明,但有部系的说明既系统又简明,对瑜伽行派影响甚大,特别是其四缘说成为瑜伽行派缘起思想对缘起之缘的最典型的分类。流出于有部之经部(经量部,Sautrantika),对缘起思想有进一步发展。该部的缘起思想,以种子为一切法生起之亲因,

6、并通过熏习与种子概念建立事物间的相互影响,为瑜伽行派缘起思想的核心理论种子与熏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一部分经部师将种子与熏习的思想与“细心说”结合起来,由此统合一切现象及其因果关系,成为瑜伽行派以阿赖耶识为种子体的缘起思想的前身。[3](P784)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将佛教的重心从解脱论转移到菩提论上来。由此,施设教理完全以相对于一切事物平等之观照为出发点。在此意义上成立的缘起说当然是于一切现象平等适用之普遍缘起说。结果,在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中最基本的业MLa起祝Up-r-囚琢1%)rNJPT-'J认:/Xrri-flIt=lm伏目‘’之“’曰’比目呼缘起说的基础上重

7、新解释的业感缘起说,才合符大乘义理龙树开创的中观学派,思想重点集中在批判实有主义(有见)以及虚无主义(顽空见)方面,其中道的思维进路及真理观,不仅强调缘起思想相对于一切法的平等性,而且还要求缘起与空思想的内在一致。因此,中观学之缘起说即称为“空相应缘起”,包括业感缘起说在内的一切缘起思想必须在此意义上予以诊释。这些皆直接影响到瑜伽行派,并被继承下来。在印度佛教义理发展后期出现的瑜伽行派,其缘起说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中观学的缘起思想予以抉择,并在新的诊释意境中予以整合,具有集大成意义。具体而言,部派佛教的细心说、有部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