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拿别人的东西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

ID:38742897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8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_第1页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_第2页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_第3页
资源描述: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金志俊是刚从别园转来的小朋友,比较淘气好动。一天,我们去春游,小朋友的书包里都塞满了好吃的东西。到了公园里,小朋友们都坐在一起吃东西,不一会儿我们开始做游戏,后来等到坐下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纷纷说:老师,我的蛋黄派不见了;我的巧克力不见了;我的火腿不见了。我想肯定是让那个孩子拿去了,可这又如何去找呢?   案例二:有一次,赵逸小朋友带来了可比克饼干,饼干盒里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孟鲁宁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在进行过户外游戏后,圆筒却不翼而飞了。当

2、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说,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见金志俊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他拿去了。   案例三:在一次午餐时间,一些小朋友都已在吃饭,而余子昂上的菜已经吃完,不一会儿他隔壁小朋友碗上的菜却不翼而飞了。这上哪儿找去?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发生在成人身上就是名副其实的偷窃,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五六岁的孩子身上时,我们能说他是偷吗?当然不能,非但不能说,还要慎之又慎地处理。案例分析:   深究孩子出现上述行为的

3、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 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二就是这种情况。包装 精美的金属圆筒十分好玩,金志俊小朋友特别喜欢,因此便把它 放入自己的书包里,并没有任何 别的复杂动机。在见到他的 神色有些慌张后,我就和他讲道

4、 理:“金志俊,丢了东西多着 急呀!圆筒是赵逸的,你要是 喜欢,就让妈妈去买,好吗?要是 你喜欢的东西也丢了是不是也 着急呀?你帮他把圆筒送回家 吧。”通过一番讲道理,孩子也逐 渐明白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 道理,并把圆筒送还了回去。     二、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好拿别人的   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       案例一中,冯淑鑫小朋友刚刚上幼儿园,妈妈还未曾给他买彩笔、铅笔和本子,自己没有而别的小朋友有,而别人的正是自己想得到的。别人可以写字、画画、涂

5、色,自己却不能,孩子一定会想“那要是我的该多好”,所以把想要的东西统统放人自己的书包,愿望终于得到满足了。在与冯淑鑫的妈妈交谈后,他也有了自己的彩笔、铅笔,这种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三、家长迁就、娇惯孩子,使孩子任性自私不合作,对别人的东西想要就要、想拿就拿   这类情况十分严重,案例三就属于这一种。   现在每个孩子都生长在蜜罐里,是家中的小太阳,处于中心位置。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论合理不合理都会盲目满足,致使孩子习惯了想要什么便来什么的生活,养成了自私任性、心中没有他人的不良习性。别人的东

6、西我现在没有,但我想要就拿了;别人带了好吃的我想吃,于是就给吃了;他的玩具好玩我喜欢,就放进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了。这就属于一种非常霸道的行为了,这与孩子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请家长不要一味地迁就、迎合孩子。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这样下去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针对“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认真地总结出原因,然后对症处理,想必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处理方法   (一)因事而异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   (二)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一旦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素质高、明事理的家长,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并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对文化层次低、态度强直的家长,可以委婉地讲明事情,并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们的意见。   二、家长的处理态度   (一)通过教

8、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二)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三)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   (四)不能碍于面子,漠然处之,使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已经做错事了,子不教父之过,长大后再出现问题则追悔莫及。   “老师,××拿我的东西了。”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