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

ID:38884473

大小:10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0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_第1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_第2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_第3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学科数学课型复习课课时第1课时教师戚方林班级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七年级学习了方程(组)、方程(组)的运算、方程(组)的应用的基础上,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它不仅是“用符号表示数”的延续,也是增加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知识体系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组);会发现、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推理与交流活动,发展符号观念、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思考: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的思维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用“一元一次不等(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一元一次不等(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定标导学明确目标、板书课题分析感悟通过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二、课前回

3、顾1、一般地,用、、、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2、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开口方向。3、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开口方向。4、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开口方向。5、用不等式表示:与1的和是非正数:;的3倍与2的差不大于0:。回顾思考通过学生回顾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以便让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三、自主互助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独立计算组内互评成果展示通过独立计算、相互评比、成果展示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正确率,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四、自主互助独立思考

4、在1、老师买了一些日记本奖给几位德育标兵,若每人奖5本,则会剩下3本,若每人奖6本,则最后一位同学能获得日记本,但不足2本。请问:有几位德育标兵、老师共买了几本日记本?2、某学校计划购进一批电脑和电子白板,经过市场考察得知,购买1台电脑和2台电子白板需要7万元,购进2台电脑和1台电子白板需要5万元。求每台电脑、电子白板的单价是多少万元?根据学校实际,需购进电脑和电子白板共30台,总费用不超过60万元,但不低于56万元,请你通过计算求出有几种购买方案,哪种方案费用最低。组内讨论形成思路展示成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找寻最优的解决方案、最合情理的表达。获得数学活

5、动的基本经验。五、释疑深化1、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则的取值范围是。2、若不等式组有三个整数解,则的取值范围是。观察想象猜想说理抽象让学生经历交流活动是让他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同时,改变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并在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突破难点.六、分层作业必做作业:1、2、小王和小赵原有存款分别为元和元,从本月开始,小王每月存款元,小赵每月存款元,如果设两人存款时间为(月),小王的存款额是元,小赵的存款额是元。试写出与及与之间的关系式;综合实践巩固提高通过“必作题”与“选作题”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到第几个月时,小王的存款额超过小赵的存款额?3、某工厂现

6、有甲种原料360千克,乙种原料290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每生产一件产品所需原料如下表。A产品B产品需要甲原料9千克4千克需要乙原料3千克10千克请计算:工厂有几种生产方案?请设计出来。选作作业:1、取哪些整数时,关于的方程的根大于2且小于10?2、若关于的不等式组只有4个整数解,求的取值范围。反思:本节课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回顾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挖掘了思维的新高度。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依靠一节课就能完善的

7、,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当中不断积累、不断巩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