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

ID:38889400

大小:174.0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0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DB13T 890-200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150B50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890-2007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11-28发布2007-12-13实施河-1匕省质Mm.技术II/:rr"督局发布DB13/T890-2007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淡水鱼类多子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诊断与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木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2、。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农业部193号公告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日本渔用药物使用指南第17号通报3病原3.1分类地位小瓜虫病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liis),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膜口目、睫柞虫科、小瓜虫属,是一种个体较大的纤毛原生动物。3.2形态特征3.2.,幼虫长卵形或椭圆形,大小0.3mm-0.5mmX0.2mm-0.3

3、mm,前尖后钝,前端具1个乳突状的钻孔齿,后端有一根细长尾毛,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接近身体前端有一个近似耳形的胞口。胞内细胞核一大一小,大核椭圆形或卵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一大的伸缩泡。虫体游动活泼,并能随意改变形状。3.2.2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0.3mm-0.8mmX0.3mm-0.5mm,最大个体肉眼可见,周身布满排列有序的纤毛。在近前端腹面有胞口,下连袋形的胞咽,胞肛位于身体后端。体内可见许多伸缩泡,各有排泄孔通出表膜。大核马蹄形,小核圆球形。游动相对缓慢。3.3生活史幼虫依靠钻孔齿,钻人鱼的皮肤或鳃中寄生,利用鱼的组织细胞、血细胞为营养,鱼

4、因此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a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白色小囊泡,在囊泡内继续发育至成虫,成虫破囊而出,漂落于水体中,经一段时间的游泳,停在池壁、水草等物体上,随后分泌一层胶质膜包围虫体,形成胞囊并以二分裂法繁殖出数以百计的小纤毛幼虫。幼虫在水温1500-20℃条件下,经24h左右,即可冲破胞囊,在水中游动并侵袭宿主,此时为感染期。之后又在鱼体皮肤或鳃上形成小囊泡,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一个世代127h-154h03.4发病与流行DB13/T890-2007少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鳞片、角膜、口腔、眼部、鼻等部位,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分布很广,遍

5、及全国各地,也是国外常发病之一。尤以流动性差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容易发生,一旦发病,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60%-70%,甚至100%,适宜小瓜虫生长、繁殖的水温为15'C'-25t,,当水温低至10℃以下和升至26C'-28℃时,发育迟缓或停止;28℃以上,幼虫易死亡,因此该病发生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在我省流行于春秋两季。小瓜虫的生活史中不需中间寄主,由虫体直接感染鱼类。刚孵出来的幼虫24h内侵袭力最强,26h后逐步降低;水温15'C-20℃时,侵袭力最强。4诊断4.1临床诊断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降低

6、,且浮燥不安,食欲减退。体表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皮肤、鳍条等部位布满白色比较均匀的小点状囊泡,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同时分泌大量粘液,表皮发炎、坏死,鳞片脱落,鳍条腐烂、裂开;当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鳃丝肿胀、变形或局部坏死,呼吸受阻,导致鱼窒息死亡;当眼部感染时,眼睛发炎、甚至失明;特别是苗种感染后。4.2病理变化病鱼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清中钠离子、镁离子浓度降低,钾离子及氨态氮的浓度上升;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粘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4.3显微镜检查用载玻片刮取

7、病鱼尾鳍或体表白点涂片,检出多个虫体即可确诊。5防治5.1预防措施5.1.1彻底清塘,定期消毒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每6671112用生石灰60kg-70kg彻底清塘;选择符合NY5071规定的消毒药物,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使水质符合NY5051的要求。5,9放养健康鱼种鱼种放养前,观察鱼体体质,抽样检查鳃、鳍、眼角膜等易寄生部位未受虫体感染,保证放养鱼种的安全健康。5.1.3调控养殖密度根据养殖条件确定合理的放养品种及搭配密度。建议放养模式如表1a表,几种建议池塘放养模式放养模式放养品种密度(尾/667m')池塘面积、类型备注80:20成鱼f(I

8、T、PIT,鱿、鲍、草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