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感官》PPT课件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

ID:38966097

大小:1.31 MB

页数:97页

时间:2019-06-22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_第1页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_第2页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_第3页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_第4页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感官》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产生特定感觉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receptor):1)定义: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外周感觉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2)结构形式:神经末梢+被膜样结构:环形小体、肌梭感受细胞+附属结构:视杆cell、视锥cell、毛cell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3)分类感受器分布部位刺激性质内感受器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远距离感受器接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2.感觉器官:感受器

2、细胞+非神经性附属结构特殊感觉器官:眼、耳、前庭、鼻、舌等㈠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1.概念: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例如:一定波长的电磁波→视网膜光感受细胞一定频率的机械震动→耳蜗毛细胞2.适宜刺激引起感觉的条件:刺激强度达到感觉阈值3.感觉阈值: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感觉辨别阈:对于同种性质的两个刺激,刚能分辨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概念:各种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 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 量转

3、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换能作用2.机理:跨膜信号传导刺激感受器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receptorpotential)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发生器电位(generatorpotential)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AP3.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特点:刺激强度依赖性为过渡性慢电位电紧张扩布时间和空间总和4.感受器功能完成的标志:AP的产生刺激换能作用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AP产生各级脑中枢,产生主观感觉等。㈢感受器的编码功能1、概念: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2、编码过程:复杂、不明1)外界刺激的性质例如

4、:光刺激→眼→视神经→枕叶皮层→产生光感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取决于冲动的特定传入通路(labeledline)电刺激2)外界刺激的强度:单一神经纤维上AP频率高低取决于传输电信息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例如:1)蛙肌梭对刺激强度的编码(图9-1):刺激强度↑→感受器电位的振幅↑→AP频率↑2)触压刺激皮肤触、压觉感受器:触压力量↑→传入纤维AP频率↑兴奋的传入纤维的数目↑牵拉刺激强度在动态期逐渐增加,静态期恒定用河豚毒阻遏AP产生单纯观察感受器电位刺激强度↑,感受器电位振幅↑达峰在静态期内降到一较低的稳定水平自然情况下,同时记录到感受器P和传入AP㈣感受器的

5、适应现象(adaptation)1.概念: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AP频率将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2.感受器分类:1)快适应感受器生理意义:适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有利于感受器及中枢再接受新的刺激。例如:皮肤触觉感受器2)慢适应感受器: 生理意义: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姿势、血 压等)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并及时 调节。例如: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关节囊感受器注意:适应并非疲劳3.适应现象的产生机制:复杂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以及感受器细胞与感觉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

6、等,均可影响感受器的适应。例如:环层小体的环层结构浅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深感觉(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躯体感觉: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类型的感觉,称躯体感觉。第二节躯体感觉一、本体感觉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感受器,如:肌梭、腱器官二、触-压觉三、温度觉四、痛觉由体内外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1、伤害性感受器的分类与特征(游离神经末梢)特征: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慢适应感受器。分类:机

7、械伤害性感受器(高阈值机械感受器)Aδ、C两类传入纤维,强机械刺激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Aδ传入纤维,机械及40-510C温度刺激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机械、热、化学等刺激快痛:Aδ类纤维→大脑皮质感觉敏锐,定位明确,发生快、消失快,不伴有情绪反应慢痛:C类纤维→大脑皮质定位不明确,发生慢、消退慢,伴有情绪反应2、致痛物质K+、H+、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P物质等。第三节眼的视觉功能2、人眼基本结构折光系统(附属结构)折光成像作用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前表面视网膜(含感光细胞)感光换能作用适宜刺激波长为380~760nm的电磁波眼视神经枕叶

8、皮层1、视觉的产生概述:视网膜中央凹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