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心得

微型课题心得

ID:38968949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2

微型课题心得_第1页
微型课题心得_第2页
微型课题心得_第3页
微型课题心得_第4页
微型课题心得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型课题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中学语文抒情散文的教法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一直是散文。文言文自不必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体文,绝大部分也是散文。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但是,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通过一次活动“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似乎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

2、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而散文事实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以散文为主;写作教学大有散文化趋势;语文测试,散文阅读几乎成为必选项目。既然散文事实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力,那么语文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研究如何把散文教好,如何把散文教得像“散文”。内容决定方法,“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同样,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散文教学的

3、关键所在。   但是,散文究竟该教什么?散文教学的特点何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教学?对于这些问题,中学语文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做得可能都非常不够。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散文,一般就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有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语文老师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容选择。实际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只是参考他人的设计就决定了自己的教学内容。由于对散文文体特征的准确把握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误教误学的情况经常发生。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

4、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混同于小说的叙事性散文教学,忽略了散文“贵在有我”的体悟。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也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刘锡庆先生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等文章中,充分引用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蒙田、巴金、叶至诚等人的言论,反复强调:散文必须要有“我”!不管何种情况,无“我

5、”绝不可取!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的不同就在于: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正如文学界流行的说法:作品完成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为第一要义,在散文里,作者不论是抒情、叙事、说理,亦不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实质无不是在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处处皆有“我”在。散文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所以,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

6、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   第二,混同于议论文的说理性散文教学,忽略了散文理趣的品味。   散文的理趣,体现在散文阐释事理的生动形象和新颖有趣。说理散文的理趣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生动的描写和叙述、精彩的分析和概括、不拘一格的行文结构和活泼风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篇好散文,绝不只是一些物象的堆砌或情绪的宣泄,往往还包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更加睿智、更加深广的思考和探求。当至真至性的情思交汇融合时,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凝聚而成理性的思考,呈现出一种能启人心智的理趣

7、美。这与实用文类中议论文的理性呈现、客观表述、逻辑推理形成鲜明对照。把散文教学变成纯粹理性的逻辑推演,忽略散文“理趣美”的品味,难免走入教学的误区。   第三,混同于一般性特征揭示的单篇散文教学,忽略了“这一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   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个性特征并不吻合。当下诸多的散文教学却拘泥于散文的一些形式特征,往往忽略了散文的本质特征。已有无数论者撰文指出,“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部分散文的特点,如果要套用这个说法,还有很多散文“形不散神散”“形神都不

8、散”“形神俱散”。如果“形散神不散”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散文具有解释力,它也只是从选材、布局结构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是当前散文教学的又一大误区。适当的做法是:“这是一篇散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