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

ID:39097926

大小:2.31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6-24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_第1页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_第2页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_第3页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_第4页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V上”与其相关问题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赫期:hlo.歹、√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师签名渤峭日期.鳓以f77上海师范大学硕士

2、学位第一章绪论1.1选题意义第一章绪论弟一早强形现代汉语中谓词性质的“上’’,是比较常用的趋向动词。谓词性质的“上’’可以在句中单独做谓语,也可以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作补语,我们将其记作“V上"。“V上"不仅使用频率非常高,语义也相当复杂,表现为:“V上"可以表示趋向义如“飞上天空、漫上心头’’;也可以表示结果义,而且语义相当丰富,如“关上门、遇上好光景、泡上一天’’等;“V上"还可以表示时体义,如“天又热上了"。这些结构中“上’’的虚化程度不等,有的意义比较具体,有的已经相当抽象;有的“上’’意义在空间域,有的已经从空间域转向时间

3、域。反义词“上"“下’’与动词结合以后,构成的“V上"“V下”结构呈现出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如:(1)“上’’除了可以表示趋向义和结果义,还可以表示时体义,而“下"却没有时体意义的用法,这说明“上’’的语法化程度高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上’’“下’’虽为反义成分,但在与动词的组配选择上并不都是绝对对立的,如为什么既可以说“写上名字”也可以说“写下名字"?(3)“V上”和“V下"都可以表示完成,但是同样表示应答类的词语,为什么“回答"后只能用“上",而“答应’’后必须用“下”?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趋

4、向补语的教学提供借鉴。学术界对趋向补语和“V上"的已有研究很多,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共时平面上,很多学者对“V上’’的语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都偏向于对意义的罗列。此外对“上’’的意义分类语法学界还存在争议。历时平面的“V上’’个案研究还不充分,对“V上”的虚化动因和机制没有做出解释。“V上"共历时语法化的过程能否相互印证还有待实际语料验证。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V上’’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我们将立足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力求对“V上"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I.2前人研究概况1.2.1对趋向补语的研究趋向补语早己引起语言学家和学者的

5、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涉及到了趋向补语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关于这方面的情况,陈昌来(1994)、田宇贺(2001)、杨德峰(2004)等已有专文介绍。在这里本文只作一些简要概括: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文语法》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就讨论到了动趋式的相关问题。之后,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丁声树、张志公等对动趋式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动趋式的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6、:1、有对趋向动词性质界定的研究。如范晓(1991)、陈昌来(1994)、刘广和(1999)、张谊生(2000)等;2、对趋向补语意义的研究。如史锡尧(1998)、邱广君(1995)、刘月华(1998)、刘广和(1999)、陈昌来(1994)、张国宪(1995)等;3、对带有动趋式的句子结构的分析,如范晓(1991)、陈昌来(1994)、刘月华(1998)、张伯江(1996)、陆俭明(2002)等;4、对动趋式的配价的研究。代表学者有:齐沪扬(1998)、王红旗(1998)I5、对动趋式偏误的分析、对动趋式补语习得顺序的研究。如钱

7、旭菁(1997)、李淑红(1999)、杨德峰(2003)等。总的来说,动趋式的研究已呈现多鲜明的多元化态势,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突破,引入了不少新的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2.2“V上一个案研究1.2.2.1对“上’’的性质的界定范晓(1991)从形式和语义角度分析了“V上”的特征差异,并据此把“V上’’分为动趋式、准动趋式、动结式和动态式四类,并对动后“上”的性质进行讨论,把“上”分为表趋向意义的动词“上l’’、表施受事的动作结果动词“上2"、表动作实现的动态助词“上3"。陈昌来(1991

8、)从句式的角度对“V上"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上’’在意义、性质、功能上各不相同,是三个同形异质的语言单位,其中“上l”表示人或事物的趋向,性质为动词;“上2"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性质仍为动词;“上3"表示动作的开始并继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