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ID:3911116

大小:266.8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5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_第1页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_第2页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5年第6期(总第168期)圜日囝目EDUCATIONEXPLORATIONNo.62005蒲建萍(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关键词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5)06—0092—02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1.对职业及择业的认知不够全面表现为:一是不能正确自我定位,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二是对职业及职业环境缺乏了解:三是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对职业及择业的认知

2、不全面导致毕业生择业时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地自信或自卑.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或者签约之后不满意而违约,给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都造成很大损失。2.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从地域选择上看,追求到大城市.不愿到中、小城市.更不愿到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追求条件好、待遇高的单位,宁可到大城市的小单位.也不愿到小城市或边远地区的大单位、重点单位。因此,在择业时,深圳、珠海、广州、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首选,工商、税务、金融及“三资”企业毕业生趋之若鹜;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读书做

3、官一直是大学生的追求,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下.干部、工人仍有着严格的界限.他们受不同部门的管理.有着不同的待遇.这使高校毕业生对机关、事业单位十分热衷。3.存在着依赖和等待的观念收稿日期:2005—03—23作者简介:蒲建萍(1953一),女,上海人,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市场部部长,副研究员,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蔓

4、{

5、l

6、lji;

7、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自己凭实力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挖门子找关系上.有些甚至依赖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8、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给用人单位造成毕业生本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印象。还有些学生习惯于‘‘f白乐相马式”的择业方式,总是以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坐等观望。守株待兔。4.期望值过高.从一而终的思想仍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苦学”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职业前途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图画.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仍没能让许多毕业生理智而现实地面对择业问题。这部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希望能在选择的职业中发挥专业特长.成就一番事业.但并未做好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再者.

9、表现为过分的追求稳定与安逸.期望选择稳定的职业.从一而终或一劳永逸,于是。机关、党政部门成为他们择业的最佳去向。其实.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期望的从一而终的稳定与安逸的想法将越来越找不到生存的土壤。二、高校毕业生必须转变择业观念的原因1.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普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高层次的劳动力资源却相对缺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9%;90年代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中专学历以上的只占内在环

10、境建设首先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校园.使实验仪器设备、现代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与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保持同步,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力和科技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教室、食堂、体育娱乐等教学、生活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把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成一个政治的、思想的、文化艺术的、科学技术的宣传教育环境。它主要通过布置宣传

11、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书写名人名言、格言、校训、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悬挂名人肖像及艺术作品.造成一种正确的政治氛围和健康的道德氛围.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素质、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再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建设和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劳动。通过参加劳动。一方面促使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自觉地维护校园的美观整洁.激起他们对践踏校园环境不良行为的愤慨,从而达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集体

12、主义精神。增强环境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养成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讲究公共道德、讲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参考文献:[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黄启后.高师教育面向新世纪[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4]田成瑞,刘啸霆.新世纪高师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责任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