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勘探杂谈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

ID:3924535

大小:761.3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25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_第1页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_第2页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_第3页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_第4页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油气勘探杂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家论坛我国油气勘探杂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甘克文□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范春霞摘要:本文对我国石油地质领域的一些学术问题,如陆相生油、煤成油气、油气生成以及学习国外经验与自主创新、技术规范同国际接轨、技术决策失误的问责等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还特别提及过去勘探工作中的某些“追风”现象,认为今后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寻找勘探的突破口。关键词:石油勘探理论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刻思考一下过去我们勘探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寻辉煌成就。这些成果是如何获得的,1999年石

2、油工业出求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似有必要。版社出版的邱中建、龚再升主编的《中国油气勘探》一本人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油气勘探的书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线,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如大部分过程,参与了一些研究工作,后来的30年主要从实的、系统的总结。事世界油气地质和勘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油气供应由自给有所得。退休以后仍陆续写了一点东西,表明了看法,也有余转变为严重短缺,特别是近些年来,供需矛盾越来有言中的。《石油科技论坛》编辑部邀我写一点讨论油气越突出,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石油勘探工作者勘探

3、前景和方向的文章,考虑到我国油气勘探的学术论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此时此点甚多,于是就写了这份杂谈。18石油科技论坛2008年第3期甘克文等:我国油气勘探杂谈我国油气勘探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克拉玛依大撰写的陆相生油的文章,不就是发表在美国的《AAPG》油田以来,尤其是挺进东部发现大庆特大油田以后,不杂志上吗?没有人说它是异端邪说;现有的材料证明,松断取得丰硕成果,并促进了油气地质理论和认识上的发辽盆地的白垩系、华北和苏北的下第三系、鄂尔多斯的展和提高。上三叠统延长组等层系都已发现海相沉积影响的古生物这些认识上的发展

4、和提高,按照“两论”的观点来看,证据。看来,过分强调陆相未必全面。此外,美国同行对问题本来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基础较为薄弱,一些认落基山区下第三系绿河组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大盐湖的调识和发展都是从学习前苏联和欧美的理论开始,通过广查也很到位,同类研究不比我们差,或许还更深入一些;大职工和科技人员的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果。然而,现North1985年出版的《油气地质学》一书认为,把陆相实却出来了另一种情况,似乎一切都是某些或个别人物含油气盆地称为“湖相油气盆地”,似乎更加确切。的新创造,或者被看作是某些领导人的业绩。不禁令人联想到传统武侠小说中门

5、派掌门人物的架势。为使一些二、关于油与气的理论事情闹个明白,这里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就我所知道的情由于储运方面的困难,天然气的普遍性利用滞后于况做一些介绍。石油。石油与天然气从地球化学上讲都属于碳氢化合物,即烃类;从有机质成熟度的演化而言,最初的产物是沼一、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理论气,即甲烷,到了一定的温度和深度之后演化为石油,而石油地质理论的基本要素是“生、储、盖、运、圈、最终裂解产物又是气。因此,石油地质之见解,油气属保”6项,缺了一项就不可能形成可供经济开采的油田。同一系统,尽管petroleum是石头(petro)和油(leum)对任何沉积

6、盆地或构造背景油气聚集的认识,都只能是的合成词,但美国API(油气学会)的名词解释中说它上述6要素研究的课题;如果综合起来,则可归纳为与构(Petroleum)是从“地球岩石中获得的油和气”,在莱复造和沉积两大方面的深化相关。因此,我国石油地质专生的《石油地质学》中,开宗名义地说它是“广泛存在于业的重大发展,除了发现陆相形成的大油田和特大油田地层中的气态、液态、半固态或固态以及多种状态的碳属世界之先外,在石油地质理论上谈不上有伟大的创造。氢化合物,以及少量的杂质”。因此,把petroleum理解这一说法似有“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之嫌。然

7、而,成原油(crudeoi1)或把天然气与油硬性分开,不能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再证实,任何伟大的创造发明都说是一种误解。至于煤层中的甲烷(CBM)即俗称的煤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的少许进步,甚至大名鼎鼎的爱因气,仅仅是煤层中储存或吸附的甲烷气体,属非常规气斯坦也认为,他只是站在许多历史巨人的肩上取得的少的范畴,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是潜在的爆炸风险物质,但些进步。我们在广大石油职工共同实践的努力下,在学作为客观存在,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因此,作者早在1982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理论技术的基础上,有了些认识的提年就介绍“德国1973年在南萨尔区煤田竖井中开

8、采甲烷高,实在没有什么好吹嘘的。气的产量达到1.26×108m3”。据2005年《油气杂志》报以陆相生油理论为例,我们一再强调它是我国石油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起开发煤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