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ID:39260934

大小:1.65 MB

页数:82页

时间:2019-06-29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_第1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_第2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_第3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_第4页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何新慧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一、《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个性三、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2.六经病证的辨治和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三阳病:太阳

2、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实证虚证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太阳病为外邪侵犯人体的初期,病位在肌表营卫,正气奋起抗邪,欲祛邪于外,症状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阳明病为病邪已化热入里,正气积极抗邪,邪正斗争激烈,故阳热亢盛,病位是以肠胃、胃经为中心的全身性的病变。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少阳病为里有邪热,但不及阳明病亢盛,正气能

3、抗邪,但略有不足,故以正邪分争为特征,病位是以胆经、胆腑为中心的全身性的病变。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太阴病为阳气不足,里有寒湿,病位在脾胃。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少阴病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正气不敌邪气,病位是以心肾为中心的全身性的病变。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1)六经病的概念与性质厥阴病为阳气虚,但有阳气来复而与邪抗争,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作最后的较量,故其表现为阴经病与阳经病的反复交替出现,

4、此过程中易见寒热虚实夹杂证。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①每经病均有其基本概念和病变性质,然临床上可因病邪的属性,病人体质的情况不同,而出现同中有异的表现,因此,每经病的具体表现可有多个病证或汤方证。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太阳中暍,《金匮要略》中的湿病初起,亦属太阳病范畴,仲景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

5、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阳明病有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后世称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小柴胡汤证属少阳病。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太阴病的主要表现是理中汤证,然根据病人表现及体质的差异,小建中汤亦是可选之方。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少阴病有寒化证和热化证,寒化证是主要的,以四逆汤证为代表,重证则用通脉四逆汤。热化证以黄连阿胶汤证为代表。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

6、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厥阴病的厥热胜复过程中,阳气衰退,遵少阴病治疗,阳气来复,病邪化热,遵阳明病或少阳病治疗。如见寒热虚实夹杂证,则遵乌梅丸证治疗。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②每一汤方证有其特定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它不仅对某一病证有从属性,更有它的独立性,因此,可有异病同治的情况。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1.六经辨证基于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2)六经病中所涉病证及汤方证的涵义与价值白虎加人参汤即可治疗阳明病,亦可治疗太阳

7、中热。大青龙汤即可治疗太阳伤寒证兼里热者,又可治疗痰饮病中的溢饮。小青龙汤即可治疗太阳伤寒证兼里饮者,又可治疗痰饮病中的溢饮。(《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在《金匮》中治疗痰饮病“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痞,在《金匮》中治疗吐血、衄血,“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夹杂痞,在《金匮》中治疗狐惑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

8、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一、六经辨证与疾病共性2.六经病证的辨治和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六经病证的各自性质反映了疾病变化的六个阶段,六经病证的依次传变顺序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些是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