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

ID:39288493

大小:3.65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9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_第1页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_第2页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_第3页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_第4页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碳酸酯的性能与应用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M0108R^⋯CR[8[ARC

2、{文/则墨日聚碳酸酯最早由德国科学家AlfredEinhorn在1898年首次合成。聚碳酸酯是一种透明材料,有很好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耐高温性。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聚碳酸酯被应用于建筑业板材、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光学透镜、光盘基础材料、LED照明⋯⋯许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74。中国工业评论说起PC,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一电脑(PersonalComputer)的缩写,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塑料中的PC(Polycarbonated),中文名称是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是塑料中的一种,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生活物品就是用聚碳酸酯制造的,比如

3、:水桶、光盘、镜片⋯⋯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的聚碳酸酯,早就渗二⋯⋯⋯.I⋯⋯⋯⋯⋯⋯⋯⋯⋯⋯⋯⋯⋯⋯⋯⋯⋯⋯⋯⋯⋯⋯⋯⋯⋯⋯⋯⋯⋯⋯⋯⋯⋯⋯⋯⋯⋯⋯⋯⋯⋯⋯量堡竺竺!曼婴照⋯万方数据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就来详解一下聚碳酸酯的“前世今生”。聚碳酸酯最早由德国科学家AlfredEinhorn在1898年首次合成,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领域,长达半个多世纪“养在闺中无人识”。不过是金子就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1955年,Bayer公司的科学家HermannSchnell重新将聚碳酸酯合成出来,并于当年申请了专利。同年,Bayer公司正式给自家的聚碳酸酯起了个商品名“Makrolon”。

4、纵观整个塑料科技史,不得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塑料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就在同一时期,1953年GE公司(后来塑料部门出身的杰克-韦尔奇担任该公司CEO)的科学家DanielFox也独立合成出了聚碳酸酯,而且,同样在1955年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一场知识产权大战由此展开⋯⋯最后,美国专利局裁定,该项技术专利归Bayer所有,因为他们比GE公司早提交申请书一个星期。就因这短短一星期,Bayer从GE≠J[5里拿到了不少专利费。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1958年,Bayer公司开始量产并商业化“Makrolon”。两年后,在支付了一笔“保护费”后,GE公司也开始量产聚碳酸酯,G

5、E家的聚碳酸酯商品名是“Lexan”。自此,聚碳酸酯作为工程塑刘墨白本刊特约撰稿人料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它集良好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性能于一体,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生产工艺目前,聚碳酸酯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光气法;二是熔融法。虽然大多数生产商都采用光气法,但是,因为光气剧毒,加之大众对环保问题日益重视,新建的PC生产基地基本都采用较为环保的熔融法。可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熔融法生产出的聚碳酸酯在某些性能上比光气法还是要差一些。不过除了一些高端的应用需求,熔融法制备的聚碳酸酯已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虽然聚碳酸酯的实验室制备只有一步反应,非常简单,但在实际生产中却并非如此。实际生

6、产中,所有的原料都需要从最基本的化学产品开始,一步步进行制备,并要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热、废水等加以回收并循环利用,这是一虫息勰{瞧『2015年第12期175万方数据M0l08R^P⋯cR[8[^8洲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就好像做一盘西红柿炒鸡蛋,需要从种植西红柿和养鸡开始,还要达到自动化与智能化。从图1不难看出聚碳酸酯工厂的规模与复杂性。主要供应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半个多世纪的耕耘使得Bayer和GE成为了全球聚碳酸酯的主要供应商,占据着半壁江山。继它们之后,美国的陶氏化学、日本的三菱、帝人,以及一些韩国公司相继掌握了聚碳酸酯的合成技术,并纷纷建厂,投入到浩浩荡荡的生产大军里来,但

7、终究抵不过两位前辈在这个市场上的根深叶茂。2011年,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大约为466万吨,而76}中国工业评论ICHINAINDUSTRYREVIEWBayer和Sabic(原来的GE塑料)就分别占去了33%和22%的份额;日本厂商大约占了17%的产能;韩国企业也占去了8%的产能;其余如俄罗斯、沙特以及泰国都有大规模生产聚碳酸酯的能力。同时,由于亚太区域作为新兴市场的崛起,各大聚碳酸酯供应商纷纷在该区域建立生产基地,使得亚太区域的产能与欧美国家的产能达到旗鼓相当的程度。那中国有没有国产的聚碳酸酯呢?虽然早在1958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就开发出了聚碳酸酯的合成工艺,但是由于早年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

8、以及近年聚碳酸酯价格滑落等原因,直N2014年,我国也仅仅只有几个年产不到万吨的聚碳酸酯小厂。万方数据●●●,●,,●●●●●●●●⋯●●●●●●。●●●●●●-。●●●●-●●-●‘●●‘●●●●-●●-●●●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