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ID:39317422

大小:398.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30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第1页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第2页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第3页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第4页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福栋1彭宏业2(淄博师范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淄博师范高等学校科研处山东淄博255130)摘要:本文主要从个人际遇角度重新解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认为这首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五。作者简介:王福栋(1980—),男,河北宣化人,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博士,山东淄博师范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系教师,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彭宏业(197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人口社会学2

2、009级硕士,山东淄博师范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兼专任教师,从事学报编辑及社会学研究。,而是有更为深广的含义。通过重新解读这首诗可以粗略地认识王维的一生,还可以激发读者更多的阅读兴趣。关键词:兄弟王维个人际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唐诗之一了,每当节日来临,想家的人可能都会想起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能王维本人也不会想到,他一生作诗数量众多,偏偏他少年时期所作的这首诗最为出名。可能是出于欣赏趣味不同的缘故,现存唐人选唐诗的各种选本里面都

3、没有收录这首诗,但是近代以来的各种唐诗选本,尤其是王维本人的诗歌选本基本都收了这首诗,笔者推断可能是唐代人更愿意收一些典雅、唯美的诗歌,而唐以后的人更愿意阅读相对来说浅白一些的诗歌。但是问题紧接着也就来了,大家都在读这首诗,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却显得很肤浅,似乎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整首诗的全部。中国人讲诗歌,历来讲究蕴藉,其实这首诗有很多需要我们挖掘的内容。本文试图从个人际遇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还这首诗以原有的深广涵义。王维官终尚书右丞,祖居太原祁县,后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生于祁。遂称河

4、东王氏。号“诗佛”。根据张清华先生《王维年谱》推断,王维生于公元700年,即圣历三年,也即久视元年;卒于公元761年,即上元二年。王维今存诗400余首。他本人多才多艺,诗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音乐也非常精通。思想上受禅宗影响很大。关于这首诗,我们首先解题。重阳节,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就是要在这一天佩戴茱萸、登高等,现在还称为敬老节。如果这样理解王维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其实并没有理解了九月九日的含义,更没有理解王维创作这首诗的本意。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就重阳节做一个考究。重阳节是我

5、们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谈到重阳节就有很多话题会被提及,譬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譬如重阳节早在战国5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譬如重阳有登高的习俗,有吃重阳糕的风俗,有赏菊花的风俗等。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我们提及,那就是登高。在重阳这天并不是单纯登到高处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必须全家一起登高才行,这是有来历的。登高的风俗据说出自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的一个传说:汝南桓景费长房游学累年

6、,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则故事中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就是“齐家”,也就是说必须是全家一起登高才行,少了任何一个人都算不得“齐家”。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团聚的,过春节要全家团聚,过中秋要全家团聚,过重阳要全家团聚,甚至于乞巧节也讲究的是夫妇、恋人团聚。王维身在外地,如果他碰到的是别的节日,譬如寒食节或者清明节,恐怕

7、也不会作出《忆山东兄弟》这样的好诗。正因为他碰到的是重阳节这个要求全家都要身佩茱萸一起登高的节日,他幼小、孤单的内心才被触动了,多愁善感的诗人才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个信息,我们才能够继续我们的解读。接着我们需要知道“山东”所指何物。山东当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华山以东是什么地方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王维的身世了。据《旧唐书》《旧唐书》卷二百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传下记载:“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祁县在王维生活的时代名为并州,开元以后属太原府

8、,现在隶属山西省晋中市。蒲5州,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关于王维家族为什么要迁徙,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他的《王维研究》中谈到:“有关王维家世的资料虽然匮乏,但联系从祁县往蒲州的迁移以及系谱来看,这是一个积极靠拢中央政权及官方文化的家族。”入谷仙介《王维研究》P3。唐代的都城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从上面所示的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原祁(祁县)、蒲(永济县)、华山以及长安(西安)之间的地理关系:王维家族从祁县迁徙到永济县的确是距离当时的政治核心地区——长安近了非常大的一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