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非物质文化遗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

ID:39337934

大小:1.73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7-01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_第1页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_第2页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_第3页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_第4页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里红妆扮宁海采用传统婚俗结婚,这已成为宁海青年的一种时尚十里红妆是宁绍农村结婚礼仪的统称,自南宋蔚然而明清鼎盛,当地大户人家结婚,用花轿抬新娘,一杠杠用朱漆泥金漆成的红柜、红箱等嫁妆组成的迎亲队伍绵延数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这一风俗延续到解放后。但是,“文革”期间,十里红妆器物被斥为“四旧”,精雕细刻的花轿,工艺精湛的婚床,朱砂黄金漆就的家具全被付之一炬。十里红妆博物馆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私人民俗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婚俗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这一新体制从诞生起就引起争议,该县因此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政府出资建房给个人用,不收租金

2、还每年贴钱——博物馆是非盈利单位,开头卖门票,但每年还要往里贴钱。后来博物馆免费开放,县里每年补贴博物馆40万元,有人认为这是国有资产流失。但历任宁海领导都很支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县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在县城划出108亩黄金宝地,总投资1.4亿元,建十里红妆博物馆和古建筑文化街,文化街将复原何晓道收购的数十栋明清建筑。采用的体制也是国助民办。这一项目得到了宁波市委的高度重视,宁波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担纲指挥,项目于2009年12月动工,2012年完工。“十里红妆

3、”产业发展集团“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下设两个子公司。一为实业发展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十里红妆”工艺产品和从事古建筑修建工程;二是“十里红妆”文化创意公司,主要经营演艺、婚庆策划、婚俗表演等项目。以“十里红妆”博物馆为主体融合附近的徐霞客公园、徐霞客大道景观,把这个区域打造成婚俗文化产业园。传承的新模式大型民俗风情歌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被搬上舞台,2009年到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电影《十里红妆》摄制完成与观众见面赋予文物以灵魂——《江南明清门窗格子》、《江南民间椅子》、《十里红妆女儿梦》、《红妆》、《十里红妆》5部书。十

4、里红妆·女儿梦宁海县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探讨与交流以及实践,进一步推动和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开创非遗工作新局面。基本做法:一、理清思路,创新概念二、政府主导,创新管理三、多方营造,打响品牌一、理清思路,创新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魅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传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遗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为此,我县专门组织政府官员、业务干部、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召开非遗传承和发展专题研讨会,专门讨论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只传承不创新,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5、只创新不传承,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会议达成共识,宁海县的非遗保护工作分两条腿走路。(一)原生态保护,即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主动自觉地维护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广大。(二)创新性保护,就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与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创造新的文化的发展,即“传统和现代契合,传承与创新并举”,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二、政府主导,创新管理。近几年,宁海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把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

6、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行政、技术、财政、法律等保障措施,逐步形成非遗的保护体系。先后出台了《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奖励措施》、《关于同意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增设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批复》等文件,完善了政策保障措施、经费保障措施、机制保障措施。在一系列保障措施出台之后,政府提出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于“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预”,就是说有资格和权利决定创新的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非学者和官员。专业知识和乡土现实是有距离的。所谓专业人士指导下的改造,很多时候是一种

7、善良的破坏。对民间艺人的艺术判断要抱以尊敬之心,他们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文化传统的发展规律。不要把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和当地群众的生活隔离开来,一定要让在它萌芽的文化土壤上健康生存。所以,政府在政策、机制、资金等方面给于非遗最大限度的支持,给于民间最大创新的空间,让非遗真正生长在适合它的土壤里、活在老百姓心里。三、多方营造,打响品牌。1、展示性保护。宁海县注重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促进传承创新。一是坚持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交流创造条件。由此,一大批特

8、色鲜明的宁海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生机;二是在宁海电视台开办“人意山光”栏目、在《今日宁海》报开办“寻访民间艺术”栏目,介绍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老百姓关注并自觉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环境;三是发展文化产业,扶持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