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脉法》的故事—

《古脉法》的故事—

ID:39349955

大小:6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01

《古脉法》的故事—_第1页
《古脉法》的故事—_第2页
《古脉法》的故事—_第3页
《古脉法》的故事—_第4页
《古脉法》的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脉法》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zt]关健词:周潜川 古脉法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①]。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

2、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

3、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

4、,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

5、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16表1周潜川著述目录序号书名序号书名1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19温

6、病心法十诀2“玄门四大丹”秘授20试论王叔和3丹医语录・证治***品第二21四川草药简辑4丹医语录・针灸***品第三22峨嵋白云禅师考5丹医语录・骨伤科***品第四23医易大要6丹医语录・外科***品第五24太素脉法评介7《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25潜川先生《三焦论》8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26潜川先生《三消论》9丹药概要27经络“里支”内照图10“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28癫、狂、�三大证治心法11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29考《奇经八脉考》12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30《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13气功纠偏药疗法31《

7、内经知要》述义14养生学讲义32胎胪旨要15农村医生卅门33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16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34医学密典(未完成)17分经候脉法35验方回忆录18伤寒心法十诀36《峨嵋十二庄释密》我手中存有周氏1962年在河北中医学院讲述“分经候脉法”时的记录稿(目录中的第17种,以下言及此文本时皆称之为《分经候脉法》),其第一部分述“分经候脉”之由来,全文如下:分经候脉法[②](周潜川大夫报告)一、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

8、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16难从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