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

ID:39514486

大小:3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04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1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2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3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4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宏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1月2日9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4第四章地质构造……………………4第五章地质发展史…………………7第六章结束语………………………8参考文献………………………………8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9第一章引言本次实习的《构造地质》是一次综合性的课程实习。图区面积1.992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飞来峰、奇峰、孤峰、雨峰等,山峰和山谷落差不大,总的地势起伏较为平缓,从河流体系特点

2、判断,主要河流五里河自西北流向东南,途中经过来自北部和西部的直流汇入一起流入东南部的主干水流中,据此判断该处地势北高东低。图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村镇所用图区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质图,图区内地形复杂,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处褶皱和断层。本报告主要由赵国霞于2013年1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编制《金山镇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结合编制的《金山镇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镇地质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以此编写《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9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

3、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纪(E)、白垩纪(K1、K2)、三叠纪(T2)、二叠纪(P1、P2、P3)、石炭纪(C1、C2)、泥盆纪(D2、D3)等时代的地层。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2.1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征分述如下。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2平方公里。D3: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主要呈

4、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角,出露面积约5平方公里。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主要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出露面积约17平方公里。C2: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南部,出露面积约19平方公里。P1:下二叠统灰岩、泥岩呈北东—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35平方公里。P2:中二叠统砂岩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P3:上二叠统灰岩、页岩呈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出露面积约17平方公里。2.2中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三叠统(T2)、晚白垩统(K1)、晚白垩统(K2)地层,其岩

5、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出露面积约4平方公里。9K1:下白垩统砂岩、砾岩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出露面积约2平方公里。K2: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呈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出露面积约34平方公里。2.3新生界主要出露了古近系(E)砾岩、砂岩地层呈带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出路面积约3平方公里。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脉。前者主要位于东北角陵庄一带,面积约5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呈沉积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实践大约在T2地层形成以后,逆掩断层形成之前;后者以岩脉形式发育,见于中西部和东北角附近,面积约2平

6、方公里,与围岩呈角度不整合或侵入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K2以后。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热接触变质现象第四章地质构造4.1构造层划分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4.2褶皱f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该褶皱分布在东南部河北村与金山镇附近,延伸

7、方向为东北—9西南。其核部为泥盆系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20°∠40°,东南翼产状约为120°∠4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f2孤峰—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在南部的逆掩断层出出露地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中三叠统地层,两翼为上二叠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