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ID:39517040

大小:2.03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7-04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_第1页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_第2页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_第3页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_第4页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的两宋,其商品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当时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宋代商品经济无疑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坊市制度的打破,商业大都市的形成,草市、墟市的繁盛与经济型市镇的崛起,商业活动的活跃,坊郭户籍的出现,社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税比重的增大,都表明当时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特征1、坊市合一宋代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某一行政区域的行政中心,在行政管理方面长期实行坊市分离制度,将作为商业贸易区的“市”与作为居民居住区的“坊”分隔开来

2、。当时城市以大街为界,划分为若干个坊、市,每个坊、市四周围以高墙环绕,组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一般说来,市墙每面各开二门,而坊墙则开东西二门或东西南北四门。坊门和市门都有专职门吏管理,其开启的时间皆以敲街鼓为号,日出而开,日落后关闭。当时在坊是不能开设店铺的,甚至不能随意临街开门,这一时期城市的商业活动和店肆都限制在市内,且入市交易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如唐朝景龙元年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对于入市者的身份也有明确的限制:“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市中的商业活

3、动仅限于白天,除朝廷特许的情况下,夜晚禁绝一切商业活动。在宋代以前,历代国都虽均设有市,但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市在城市中所占面积却极其有限。据《唐两京城坊考》所载,北市相当于一坊之地,南市相当于二坊之地,与全城113坊相比,显得非常有限。坊市分离制度,把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市内和固定的时间里,极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市东市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卷20从唐末五代开始,由于战争,坊墙遭到破坏,坊市限制开始松动,有的坊内可以临街设店,夜晚宵禁的限制也被突破,坊市制度渐告

4、松弛。宋代立国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商业区要求扩大,因此彻底废除坊市制度、由坊市分离变为坊市合一已是势在必行。宋代坊市制度的破坏,首先来自民众侵街现象的发生。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东京开封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以后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仁宗登基之后,面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干脆下令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封闭式的坊市制度遂告崩溃,而代之以住宅和店肆相混合的坊市合一形式。坊市制度破坏后,城市居民和工商业者可以在城内随处设置店肆,与住宅区相互交错,甚至连普通市民居住的胡同

5、、小巷也面街开放。“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宋】吴自牧《梦粱录》当时汴京和临安城中无论是繁华的大街还是偏僻的小巷,都是店铺林立,酒楼茶肆沿街设立,市场交易区与居民居住区混而为一,以往坊市遗迹已荡然无存。如北宋的汴京,随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茶肆、食店,大小铺席,鳞次栉比,就连宫城南门宣德楼南面御街的两边的御廊也允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

6、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过桥即投西大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宋代商品经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商品交易地域的限制,而且突破了以往坊市制度下对市场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至三更结束。坊市合一,以及夜市和早市的兴盛,不仅意味着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而且意味着近代城市雏形已经

7、出现。“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烧灯尤壮观,观诗人亦多道马行街灯火。”——【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临安的夜市更为兴盛“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虽大雨雪,也有夜市盘卖。”——【宋】吴自牧《梦粱录》2、商业大都市的形成

8、,草市、墟市的繁盛与经济型市镇的崛起两宋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全国逐渐形成了一批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商业大城市。唐时全国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处,而北宋10万户以上的大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崇宁年间则上升到50多个。开封、临安、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大都市。这些城市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