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

ID:39519460

大小:379.8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7-05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_第1页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_第2页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_第3页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_第4页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机构照顾:我国传统儿童福利服务的主要方式含义:机构照顾,也称院舍照顾,是指把需要照顾的特殊儿童集中收养在政府或社会团体、个人出资兴办的福利性机构中,由社会福利机构实施儿童养育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儿童福利服务以机构照顾为主,其主要做法是:政府出资创办各种形式的儿童福利机构(如儿童福利院),通过机构集中收养的方式来安置无人抚养的孤残儿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是我国儿童机构照顾的探索时期。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就着手改造和利用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福利设施,如孤儿院、育婴堂、

2、救济院,以及地方民办的慈善堂、外国教会兴办的慈善机构等,使之成为公共的福利机构,同时在城市创办残老教养院、儿童生产教养院、精神病疗养院等福利机构。特点:(1)机构照顾的性质是救济和收容性的,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的关爱,政治色彩多于福利意义;(2)机构照顾水平较低,重养轻教(教也只是政治思想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受到忽视),满足的是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3)封闭式的办院模式,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机构照顾的经费完全依赖政府和集体经济全额拨款,由国家全面负责这些儿童的衣、食、住、医等基本需要。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

3、代初期是我国儿童机构照顾初步改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儿童福利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特点:(1)稳步发展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增加收养人数,加大政府经费投入。(2)扩大了收养对象,突破了原有的单纯收养“三无对象”的规定,一些事实上无人照料的流浪儿童也被纳入了儿童福利服务的范畴。(3)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照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从救济型转向了福利型,从封闭型转向了开放型,从单一的“以养为主”转向“养、治、教”,并开展自费收养服务,积极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开放型办院模式。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是

4、我国儿童机构照顾的深化改革时期。特点:继续坚持福利型、开放型、“养、治、教”相结合的方针,在办好机构照顾的同时,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儿童福利服务。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最为迅速,1999年到2004短短的5年间,我国儿童福利院的数量和收养人数都几乎增加了一倍。相对于90年代初期,增长速度更是惊人的。问题第一,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发展。机构照顾自身具有的集中和封闭照顾的特点,制约着被收养儿童的发展:缺少正常的家庭关爱,儿童身心的发育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也无法更好地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阻断了孤残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进程等。第二,

5、收养机构运作中的问题。(1)专业化水平低,许多服务人员是在社会上临时招聘的,不具备专业知识,而且缺少理疗师、心理治疗员和社会工作者等儿童福利专业工作人员。(2)工作人员与收养人员比例不足。在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工作人员需要照顾3-4名儿童,这与发达国家1∶1·5的比例还有差距。。(3)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由于工作人员的变动,儿童经常需要面对新的服务人员,这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4)由于工作人员的雇佣角色,可能会出现对收养儿童的虐待和疏忽行为。第三,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随着孤残儿童的增多,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职工队伍,增

6、大了儿童福利机构的投人和成本,在其他的融资渠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政府财政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财政支持日渐捉襟见肘。第四,从孤残儿童本身来说,由于自幼被抛弃的经历及在集体氛围中长大,缺少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的体验。加上他们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与能力培养,往往缺少自信和自尊,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怪癖、孤独、自私和多疑,很难融入新的集体。长期在福利机构由国家全包的生活,造成了不思进取、依赖政府等消极社会态度,并且在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上都存在缺失。机构照顾与家庭寄养价值的转变:以机构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机构照顾强调的

7、是以机构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儿童福利服务整体上是围绕着机构来运作。政府、社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给予儿童福利机构(福利院),通过福利机构收养和照顾孤残儿童,如此单一的运行模式,往往使儿童福利服务受到机构自身发展的制约。而家庭寄养则突破了机构的限制,把儿童福利服务的中心转移到了儿童本身,从收养到安置,从机构提供服务到家庭直接照顾都开始围绕儿童来进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目标的转变:由解决问题到满足需要。传统的机构照顾体现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控制的政策目标,以避免社会上的孤残儿童流离失所,进而营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群体间的内

8、聚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机构照顾仅仅强调的是收养和安置,而照顾的质量受到了忽视,儿童的多样化的需要也无法得以满足。家庭寄养克服了这一缺陷,它更加关注对儿童需要的多方面满足,不但保障被照顾儿童的基本生活,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