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

ID:39521245

大小:1.65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7-05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_第1页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_第2页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_第3页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_第4页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_第5页
资源描述:

《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雨果知识点与思考题一、知识点德国诗人海涅《一个冬天的童话》;美国小说家欧文、库柏、爱伦坡;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柯勒律治《古舟子咏》、骚塞;雪莱《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济慈《夜莺颂》;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东方故事诗”、《唐璜》;夏多布里昂《勒内》、乔治·桑《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雨果《克伦威尔序言》、《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二、解释概念浪漫主义文学;湖畔派诗人;拜伦式英雄;“多余人”三、思考题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浪漫主义文学特质的理解。2、分析《唐璜

2、》的思想艺术魅力。3、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4、谈谈你对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认识。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社会发展变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1789年法国革命,社会经济政治机制变化交替时代的“世纪病”。2、思想文化背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3、文学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卢梭“回归自然”、“高贵的野蛮人”论调。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反对古典主义戒律对创作个性的束缚。第二,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向往风

3、光奇异的远方异域和中世纪,以此对抗城市工业文明。夏多布里昂《阿达拉》;拜伦《阿比杜斯的新娘》第一章第一节《东方》你可知道有一个地方,柏树和桃金娘是那片土地上所作的实际的征象?在那儿,兀鹰的躁怒和海鳖的爱情一会儿化为悲哀,一会儿促成暴行!你可知道那生长杉木和藤蔓的地方,那儿的花朵永远盛开,太阳永远闪亮;西风的轻盈的翅膀为沉香所压低,在玫瑰盛开的园中逐渐沉落、偃息;在那儿香椽和橄榄是最美的水果,夜莺终年歌唱,她的歌喉从不沉默;那儿的土地和天空尽管颜色不同,但各有各的美丽,它们相互争胜,而海洋的颜色却那么深,那么浓;少女有如她们摘下的玫瑰一样温柔,一切充满的神异,只有人的心如旧。呵,那是东方,那是太

4、阳居住的地方——他能否对他子女的行为微笑、赞赏?呵,有如情人告别的声调一样炽热,那是他们的心,和他们要讲的故事。第三,重视民间文学,尝试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惯用夸张和对比手法。第四,忧郁感伤的世纪末情调。英国文学与拜伦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指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他们都曾经居住在昆布兰湖区,并写作过很多有关湖区的诗歌,因此而得名;他们厌恶工业革命与城市文明,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主张回归中世纪宗法乡村生活,主张在大自然和宗教中寻求理想归宿。华兹华斯(1770—1850)《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

5、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因为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小诗《咏水仙》展现了一幅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然不同的恬静快乐的画面,表现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丁登寺》、《致布谷鸟》、《致蝴蝶》、《麻雀窝》等名篇歌颂了儿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受过工业文明污染的完美人性。第二代诗人雪莱(1792—1822)“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战斗的诗人。作品《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并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6、。印度小夜曲-雪莱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 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 习习的夜风正轻轻地吹, 灿烂的星星闪耀着光辉; 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 有个精灵附在我的脚底, 引导着我,哦,不可思议, 来到你的纱窗下,亲爱的! 四处游荡的乐声已疲惫, 湮没在幽暗静寂的清溪——金香木的芳馨已经消逝, 就象梦中那甜美的情思; 夜莺一声声泣血的怨啼 已在她的心底盍然死去——我的生命也必将在你的心上停熄, 因为,哦,我所热爱的只是你! 哦,请快把我从茵草地上扶起, 我气息奄奄,神智昏迷,衰竭无力! 让你的爱在吻的密雨里降落, 降落在我苍白的嘴唇和眼皮; 我的面颊已经冰凉,惨淡无血! 我的心脏音响沉重

7、,跳动迅疾——哦,再一次把它拥紧在你的心窝, 它终将在你的心窝里碎裂。约翰·济慈(1795—1821)长诗《伊莎贝拉》借助中世纪的题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在《夜莺颂》、《秋颂》等著名诗篇中描写大自然美景,抒发着自己追求人生真理的激情。拜伦(1788—1824)罗素:“拜伦发生影响的地方是在欧洲大陆上·······他的情感方式和他的人生观经过了传播、发扬和变质,广泛流行,以至于成为重大事件的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